作為國家最大、最重要的參政議政的平臺,每年的全國兩會都被舉世矚目;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其被關注度并不在經濟、政治等之下,這些被關注的教育熱點很多也同時是教育改革的難點、痛點,它既反映了公眾對教育改革的焦慮、期待,也由此帶給代表委員沉甸甸的使命。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搜狐教育頻道聯合舉辦“ 2016年兩會提問:公眾期待的教育改革”的在線調查,其中,義務教育均衡、學生課業負擔,高考制度改革,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師待遇,流動與留守兒童教育,職業教育,教育體制改革等成為熱詞;而在人民網等媒體推出的“ 2016兩會熱詞調查”中,“教育公平”高居前5。在各類教育不公問題中,網友最關心的是“城鄉差別”問題。
由此不難看出,諸多問題中,公平和質量仍然是今年兩會最核心、也是教育改革面臨的最大課題。當然,很多時候,公平和教育質量猶如“一幣兩面”,沒有公平的質量是無源之水;而沒有質量的公平也是老百姓不愿意要的。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加大投入以及對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完善,基本上保障了老百姓的子女都有學可上,但農村學校諸多空巢狀況以及不少學生棄學外出打工的現實又不能不讓人沉思:如果我們的教育改革的結果無法讓老百姓體驗到教育對改變人生的價值,那么,老百姓就會用腳投票。盡管,這可能會讓他們的子女的未來陷入一場更大的不公平競爭。
實際上,除起點的公平外,教育公平和質量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就拿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來說,除體制等外在因素外,很可能與我們學校的教學方式機械、呆板以及課程設置、內容安排等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有關,以至于影響到了質量成效。實際上,與學生負擔過重相伴而生的往往是學生的厭學,而如果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更生動活潑一些,更有選擇性一些,更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進來一些,往往就能改變學生被動學的方式,從而出現“喜歡就不覺得累”的效果。
真正好的、有質量的教育應該指向學生的實際獲得,真正公平的教育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機會,這其實正是老百姓對教育的渴盼所在,也是優質教育的內涵所在;它不僅應成為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著力點和發力點,也應成為教育各項改革的終極目的和價值取向。
就在全國兩會召開的前夕,廣西不就發生一起16歲小夫妻的事件嗎?據記者的調查,這事件在當地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很多孩子過早逃離學校走進社會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我們的學校和教育無法讓他們認識到教育對改變他們人生命運的價值和作用,相反,他們中多數人錯誤地認為,即便考上大學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這樣一來,上大學、讀書又有什么用?
我們當然不能指責他們目光短淺,事實上,即便不是人人都能考取大學做學術研究(事實上也不可能),但至少,我們的學校和教育應提供這樣一種可能的選擇:讓他們在外出打工之前,也能掌握一兩門謀生的技藝,給他們改變人生的機會,而不只是兩手空空,像上輩一樣,只從事簡單初級的勞動,而沒有人生翻盤的可能。這不正是教育該承擔的義務嗎?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使命 公眾 委員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