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市顧莊中學一初二學生,因為作文字跡潦草,沒有題目,被老師用紅筆給出評語:“呆B,寫的啥鬼字!題目呢?”22日下午,學生家長將此事曬到論壇上,質疑老師素質。校方調查后,發現情況屬實,已同老師與家長見面溝通并真誠道歉。目前,涉事教師已被停課。
作文字跡潦草,沒有題目,且篇幅不足十行,初二學生提交這樣簡陋的“作品”,這足以讓教師氣憤不已。但教師給出頗具殺傷力評語的做法也極為不妥,一方面會丟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之底色;另一方面,無助學生作文長進,更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師生之間的身份差別以及教師的特殊角色,要求教師在寫作文評語時不能讓個人理智被學生任性表現所左右。相反,越是遇到心浮氣躁的學生,越需要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細心斟酌,拿出應有教育智慧與魄力。
學生寫出不知所云的作文,是其寫作知識欠缺、學習態度不端,還是其他原因所致?若是寫作知識欠缺,教師應從作文方法與寫作技巧上對癥下藥。若是態度不端,則要瞄準思想疙瘩,心病心治,解疑釋惑。若屬其他原因,更需教師心明眼亮,將功夫下在作文外。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這里的“嚴”絕非是橫眉冷對、冷嘲熱諷,而是觸及學生靈魂深處的精準敲打,撥動心弦的巧妙回應。面對學生寫作文敷衍了事,教師的評語可詼諧可嚴肅,但一定要激發學生反思的意識。
一般來說,作文評語有“三性”。首先是指導性,為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其次是欣賞性,不斷激勵督促學生提升自身文學水準;最后是交流性,為師生提供心靈溝通的渠道,拉近彼此的距離。對中小學生來說,教師評語有這“三性”尤為重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套完備的激勵機制,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潛能。故而,為讓作文評語語重心長,為讓作文教學事半功倍,教師在落筆點評時,既要眼中有“文”,更需心中有“人”,讓作文與做人相得益彰,讓教育充滿溫情與魅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