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職業教育又收到了一個大紅包,11月13日,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式啟動了被稱為“高職211工程”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未來5年,中央財政將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職院校。財政部官員說,中央財政如此大地在高職教育上的投入,前所未有。
這兩年,職業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揚眉吐氣:從以前的“忝陪末座”一躍上升到“戰略地位”,以前是“沒有槍,沒有炮,只有一把沖鋒號”,現在則是“既有槍,又有炮,還有沖鋒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職業教育也不負眾望,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關于職業學校招生就業“火爆”的報道不斷見諸各類媒體。
職業教育大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招生人數的快速增長。2005年10月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而就在前不久,教育部新聞發言人透露,2007年,中職招生總規模將達到800萬人。這意味著,中等職業教育將提前3年實現國務院確定的擴招目標。
2004年的教育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規模是820萬人,中職招生規模只有550萬人。幾年前還門庭冷落的中職教育,用3年的時間就有望和普通高中教育在招生數量上平起平坐,無論如何都是令人鼓舞的,這其中職教界人士肯定付出了很多辛勞。
鑒于高等教育大擴招所走的一些彎路,出現過一些“不良反應”,筆者對于中職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擔憂:數量增長之后,質量是否能夠得到保證?快速生長的同時如何保證健康發展?
在中國職業教育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談到職業教育現狀時曾說過,全國1.4萬多所中職學校,能夠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最多也就占三分之一,有近一半的中職學校還不大具備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條件。筆者理解,這表明,我們還有近一半的中職學校不“合格”。
在相當多學校都不合格的情況下,幾百萬的學生招進來了,怎么把他們培養成企業所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是擺在職業學校面前的當務之急。照目前各地出現的一些情況來看,且不說如何保證培養質量,單說如何消化突然增加的學生,就是一個難題。由于前幾年職業教育身處“冷宮”,多數職業學校沒有新建校舍,教師編制也是按照招生低谷時的學生人數核定的。現在學生人數突增,不少職業學校的校舍和師資都在告急,本來就不足的實習實訓資源更緊張了。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質量又如何呢?本人不敢妄下斷言,只說一件小事。筆者有朋友前不久去參觀了一個變電站,見里面用的設備都是德國西門子的,就詢問工作人員國產的設備和進口的設備有什么差距。工作人員回答,對于設備本身的差距沒有突出體會,但對安裝水平的差距卻印象深刻,同樣是西門子的設備,如果是德國工人過來安裝的,運行時安安靜靜,可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工人安裝的,運行時就會有很大的噪音。
客觀地說,比起普通高中和大學,職業教育擴招的增幅并不大。而且,從社會長遠發展看,職業教育必須擴大規模。只是數量和質量弄不好就是一對矛盾。我們的職業教育本來就沒什么家底,在這種情況下數量迅速擴張,質量著實讓人難以放心。
對于職業教育在擴招伊始的種種表現,很多人恐怕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當年,高校大擴招過程中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但與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如果數量擴張之后質量不能保證,所引發的后果對職業教育恐怕要比高等教育更具殺傷力。
職業教育本來就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這幾年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下,再加上這幾年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不錯,民眾才開始逐漸認可并關注職業教育,招生逐漸回暖。如果擴招之后質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證,職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需要,就業遇阻,就會立即反過來影響招生。
大學畢業生出現“就業難”,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大多不會對上大學說“不”,可如果職校學生就業難,中國父母就會立即對職業教育說“不”。畢竟中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是“唯有讀書高”。
在職業教育正紅紅火火、職教界沉浸在喜悅之中的時候發表隱憂之類的言辭,似乎不合時宜,權當杞人憂天吧。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大發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