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李志軍表示,現在本科教育缺少職業技能培訓,畢業生什么工種都做不了,還不及新東方職業技能學校的,畢業了就直接上手工作。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
一紙文憑不如一身本領——“本科生不如技校生”的故事,確實流傳著越來越多段子式的版本。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性價比”不高的本科生自然容易先被吐槽:花的錢不少、考的分蠻高,怎么在就業市場上還不如技校生緊俏?
能佐證這份糾結的數字,也可信手拈來:比如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全國預計有1000萬大學生要加入就業大軍。這是繼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個“難就業年”之后的一個更難的就業年。而去年上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中發現,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9年超過95%,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連續3年超90%。這樣一想,好像是“本科生真的不如技校生”。
不過,事情可能還是要一分為二地看,比如,用挖掘機炒龍蝦等“藍翔新東方雙學位”的技術,固然令人嘆為觀止,但,對于一個成熟國家的教育體系來說,除非一輩子的夢想都在矢志不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上,不然,因為普及高等教育而出現本科生找工作難,不過是學歷水漲船高的正常現象。這既不能原罪于本科生教育的“無能”,也不能佐證職業教育就是“天使”。
本科生“什么工種都做不了”,這個抱怨有點矯情。比如翻譯、比如市場營銷,比如動漫制作,要適應這些崗位,恐怕好廚師或好車手真做不了。有幾個背景不能不說:一是根據教育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要達到40%。既然大家都能上大學,有部分人找不到工作,概率上是個必然;二是從產業發展來看,從工業自動化到工業智動化,機器人扮演著“騰籠換鳥”的催化角色,市場對技校生的需求固然從未停止,但“中國制造2025”還得倚仗更多科研技術的力量、倚仗高精尖的領跑。
眼下而言,值得警惕的,是輿論從“技校生歧視”忽然滑向“技校生膜拜”。道理很簡單:一方面,高職院校并不比普通高等院校“矮一截”,但它的“身高”,不能只是體現在跟本科生賽“就業率”上,而應該有更多的考量。比如它對轉型升級的引領,比如它對雙創的支撐。另一方面,“本科教育缺少職業技能培訓”的說法也很粗放。教育各有層次、各有擔當,不能把所有大學都弄得跟職校一樣。“畢業了就直接上手工作”,這想法固然很帶勁,但,天下哪有那么多簡易的作坊?
中國職業教育確實亟待發展,但它的方向,不是把本科生培養成技校生,而應該各司其職、按需發展。高等教育如何“去產能”是一回事,厘清教育培養目標與方向是另一回事。普通本科教育就是重學問的,職業教育就是重技能的,抬頭望天和低頭走路,并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國需要“大國工匠”,亦離不開“世紀大師”。所謂“本科生不如技校生”,不過一面之詞,若都奔著就業去,也是教育的另一種病態執迷。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技校生 本科生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