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教子箴言。艱苦的條件能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問題需要靠自己解決。這樣孩子才會更珍惜,更努力,更自立。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往物質條件不豐富,許多家長窮怕了,寧肯自己吃苦,也不讓孩子受罪,導致現在大多數孩子因為“溫室效應”,從小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孩子們不愿意吃苦,不能說是孩子們的錯。但家長應該有對未成年人進行“吃苦教育”的意識。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如果在孩子的人生基礎階段,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將有利于磨礪他們的德行品質,升華他們的人生境界,增強他們的生存生活本領,有益而無害。
因為失戀、工作不順等原因而走極端的例子總是見諸報端。這正說明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會出現“常見病”:經不起嚴重的挫折,受不住較大的壓力。要把這些現象扼殺在搖籃里,就應該對未成年人從小進行“吃苦教育”,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強化其競爭拼搏的意識,樹立未成年人求真務實的精神。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在商品大潮和某些思潮的沖擊下,人們的思想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也對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帶來了不良影響。一些大學生在理想信念上產生了困惑和動搖。而我們的學生一直生活在寧靜的環境中又承擔著繁重的學習任務,高考是社會、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唯一期待。這使得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很容易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而迷茫。
筆者認為,家庭環境優越使未成年人從未經受過艱苦生活的磨練,未必是一件好事。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其實很多元,不僅是能力,還包括知識、品格、素質等多方面。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只講索取、不愿奉獻,總是急功近利、好逸惡勞,害怕艱苦、貪圖享受,終究不會融入社會,而被社會所摒棄。
我們應該堅持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促進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對未成年人進行“吃苦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讓他吃點苦,受點折騰,然后再進行引導教育,這樣可以使孩子易于接受,同時也印象深刻。太享福,反倒容易好逸惡勞。所以,不妨讓孩子接受一些“吃苦教育”,培養起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精神,早當家,早有擔當。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未成年人 品質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