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職教發展觀察(上)
11月下旬,北方已是隆冬季節,而在海南省儋州市鐵匠村,卻如夏天般炎熱。正值午休時間,村委會門前的文化廣場上,乒乓球臺、健身器材等,在郁郁蔥蔥的榕樹下靜靜佇立。
離文化廣場不遠,有一棟正在施工的小樓。李良英就住在小樓旁邊的平房,他是鐵匠村最先靠花梨木雕刻產品加工、銷售富起來的村民之一。
走進李良英家不大的客廳,仿佛走進了一間名貴木雕產品的展示廳,四周的木架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手串、做工考究的擺件和掛件。客廳中間是一張巨大的根雕茶桌,李良英一邊熟練地泡茶,一邊向記者介紹鐵匠村略帶傳奇色彩的歷史。
地處儋州市西北部木棠鎮的鐵匠村,原先叫北岸李村,全村有400多戶人家。村子所在地屬火山巖地質地貌,土地貧瘠,不宜農作物生長。早在清朝末年,村里就有人為生活所迫外出學起打鐵的手藝,后來發展到全村“人人會打鐵、戶戶有高爐”,鐵匠村由此得名。
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打鐵工藝逐漸被現代工藝所取代,鐵匠村人的鐵制產品漸漸被市場淘汰,鐵匠村再一次陷入困境。
窮則思變。村民不得不放下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打鐵手藝。在李良英等幾個能人的帶動下,村民們開始學習先進工藝,由打鐵轉變為加工黃花梨等木雕工藝品。到新世紀初,全村大多數村民都建起家庭作坊,自己加工、銷售名貴木雕工藝品。
鐵匠村富了,名聲也漸漸大了。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兩次走進鐵匠村。2013年7月31日,在時隔9個月后,羅保銘第二次來到鐵匠村。過上富日子的村民緊握著書記的手,請他進家看看。
走進村民家,花梨清香撲面而來。羅保銘被四處擺放的花梨木雕刻工藝品所吸引。村民告訴他,村里不少年輕人是儋州職校雕刻專業“科班”畢業,雕刻技藝熟練,剛畢業兩年,就憑著在職校學到的手藝,掙錢買車蓋新房,有的還把產品賣到了國外。
原來,早在2009年初夏,羅保銘帶團在印度尼西亞考察期間,發現當地雕刻工藝水平很高,旅游產品走俏。他當即提議儋州市利用職業教育平臺,為發展當地特色旅游產業,培養一批“能工巧匠”。
當年9月,在儋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儋州職校開辦了鐵匠村工藝美術班。村里29個年輕后生成了職校的學員,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6歲至22歲之間,大多數為初中畢業。市財政下撥專項經費近200萬元,讓他們免費在這里學習圖案設計、素描、白描、刀工技法以及市場營銷知識,學成后回村服務。
鐵匠村工藝美術班在辦學形式上,采取學歷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學歷教育的學生,經考核合格后頒發中專畢業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享有國家中專學歷待遇和技能等級待遇;短期培訓則是安排老師、專家到鐵匠村上課。
鐵匠村工藝美術班29名學生,目前已經全部畢業回到村里。李發盛是29名學員之一,記者在村里見到他時,他正和兩個朋友商量如何通過互聯網推銷木雕產品。對于年輕人的想法,村委會主任李巨輝非常支持。他告訴記者,目前村里正在規劃建設帶寬更高的無線網絡平臺,方便村民上網。
得知自己的提議變成現實,羅保銘格外高興,他不由得伸出拇指夸贊:“這便是致富的本事。”
但是,面對琳瑯滿目的花梨木雕刻工藝品,羅保銘臉上的笑容漸漸變得凝重起來。他覺得村民們的產品有些單一,加工技術也略顯粗糙。他對身旁的儋州市領導說,要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對村民進行加工技能培訓,積極開拓新工藝品,走多元化道路,如開發貝殼、火山石等工藝品。在產品特點上,要走“小、精、細”路線,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產理念、創意和技術,結合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的需要,打造更具技術含量、富有特色的工藝品。
省委書記的建議很快就變成了行動。儋州職校副校長陳宏藝告訴記者,今年9月,雕刻專業設置由單一的木雕擴大到石雕,儋州市財政還下撥專項經費69萬元,從印尼聘請兩位工藝美術大師來學校為雕刻專業學生授課,努力為當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能工巧匠”。
如今,鐵匠村共有300多個家庭作坊,2100多人靠制作、銷售手工藝品致富。村里的手工藝品加工,還帶動了周邊鄰村的村民前來學藝,就連鎮外的一些青年也來拜師學藝。
李巨輝告訴記者,2014年全村總產值達3.7億元人民幣,現在村里身家千萬元以上的有好幾十戶。鐵匠村成了方圓百里有名的富裕村。
富起來的鐵匠村人更加重視教育。村支書李運扶告訴記者,村里年輕人都出去上學了,有的在職校學雕刻,準備回鄉接手家里的生意,也有的學自己喜歡的專業,“不管學什么,以后一定要有文化、有見識、有修養”。
“下一步,我們將和村委會協商,將培訓基地設在村里,不僅教村里的年輕人學技能,也幫其他村民進一步提高技藝。”陳宏藝說。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鐵匠村 致富經 儋州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