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修遠和張沐都是北京市京源學校的學生,一個讀高二,一個讀初一。這個學期,因為都選修了學校開設的遙感飛機課,兩人坐進了同一間教室,成了同班同學。12月4日,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學區迎來了“學院日”,在半天的時間里,學區里的所有小學生都可以跨校走班,選修學區統一提供的“學院日課程”。不同年級的學生坐在一起學習,今后將成為這個學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只要有一點教育常識的人都知道,同齡教育比較輕松,“混齡教育”比較艱難。人的成長和知識的增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心理成熟度的差異很大,若把他們混同在一起進行教育,這對學校的管理水平是一個大挑戰,對教師教學能力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筆者小學時曾在“復試班”學習過,后來走入工作時也曾在“復試班”代過課,對“混齡教育”感同身受,深有體會。在“復試班”學習不輕松,大同學欺侮小同學的事常有發生,小同學哭鬧更是司空見慣;當“復試班”老師更不易,有豐富經驗的還能應付得了,沒經驗的不是顧此失彼,就是腳慌手亂,徒嘆無奈,教學效果更不值一提了。
今天新聞中的北京市京源學校在“學院日課程”里嘗試“混齡班級”與“復試班”既有相同點,也是有所區別的。相同點是同學混齡,一個讀高二,一個讀初一,兩人坐進了同一間教室,成了同班同學;區別是學的內容不是文化科,而是科技實踐課。當然面臨的挑戰還是一樣的: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組織教學。這給授課老師更是一大智慧的挑戰。當然,“混齡教育”或曰“混齡班級”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最初起源于歐美一些國家的幼兒園。在那里,教育者們把不同年齡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級,讓他們在一起游戲、生活和學習。其實,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也可歸屬為“混齡教育”的,只是當時并不如此稱呼而已。
近年來,我國有部分幼兒園引入了“混齡教育”模式。這對在當前這個獨生子女多的大語境下,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沒有相互體貼、照顧的經歷,沒有互愛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經歷,這不利于發展兒童的集體意識,而會導致兒童個人主義的蔓延。”獨生子女反映出很多問題,獨立性差、抗挫折性差、以自我為中心、精神孤獨等,這些不僅影響孩子當下的學習生活,更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日常交往和人生發展。可喜的是:“混齡教育”隸屬第二課堂非認知能力培養的人文素養的教育,它更多地側重于發展學生的非認知能力,包括學習品質、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等,可以視為對第一課堂認知能力培養的文化課的必要補充,對學生的成長這種教育方式擴大了學生的接觸面,有更多的機會和不同年齡同學交往,從而學會關心、分享、合作等社會行為,加強孩子們情商的培養。
總之,“混齡教育”是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它的探索令人期待。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傳統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