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為幫助貧困學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得石鎮中心校在網上發帖,希望網友能為孩子們捐贈一些御寒衣物,很快,愛心衣物就從四面八方寄來,為學校解了憂。8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一直沒有停止,學校收到的衣物越來越多,這卻讓學校犯了愁。
四川省攀枝花市一所學校在2007年募捐御寒衣物的信息,筆者也在網上看到過,學校名稱有一大串,有詳細的聯系方式、地址和需要的物品,所以我們相信不止一所學校有過類似的遭遇。這里的尷尬不是說慈善有錯,而是應該反思如何讓慈善真正做到物有所用。
解鈴還需系鈴人。衣服等物品是捐贈者自愿捐獻的,所以我們應該首先從源頭上即捐贈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解決,這是“牛鼻子”。
捐贈者要核實信息,了解人家要不要。如今是網絡時代,新的舊的、真的假的、有意的無意的、存在于某論壇或留在貼吧的各種捐贈信息,只要留意隨處可見。有的信息被善良的人手指輕輕一按便在瞬間傳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這些信息往往容易打動善良的人們,繼而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不加核實,盲目行動,就易造成浪費甚至誤解。筆者附近也有捐物點,家里有衣物想捐贈時,卻聽說管理者不收,理由是原受捐者說不要了。當時筆者還覺得不可思議,現在覺得對方拒絕是有苦衷的,不能夠簡單地說對方擺架子。
捐贈要有針對性,了解人家要什么。捐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對方困難。如果真是為對方排憂解難,那對貧困的孩子來說,御寒衣物固然重要,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多捐些其他的物品,如學習用品,甚至多媒體設備。如果捐贈的是成年人的衣服,根本不適合學生,就有點哭笑不得。捐物贈衣,本是解人之難,予人玫瑰, 但這樣的捐贈有點荒腔走板,適得其反,讓受捐方陷入尷尬境地。
捐贈者要擺正心態,反思捐助為什么。學校收到的大量捐贈衣服,絕大部分是舊衣服。當現任學校領導因為已經不必要而婉拒衣物捐贈時,捐贈者不是有愛心地問“那還需要其他什么,如學習用品”之類的話,而是冷漠地斥責“給你還不要,不要為啥發帖子”。所以筆者以為,在肯定愛心的同時,捐贈者也要擺正心態,明白捐贈是自愿地奉獻愛心,是為了解決對方的問題,應該給人以尊嚴,想想對方真正需要什么。否則這樣的捐贈很容易讓人產生施舍、花點快遞費處理舊衣服的誤解,有違慈善應有的高尚和純潔之義。
總之,關注貧困生和貧困地區,即使物質條件改善了也值得倡導,這是正能量,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關心教育、參與慈善沒有“完成時”,在網絡時代,捐贈者應該樹立“精準”意識,讓愛心真正令人心愛,讓花費不成為浪費。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捐贈者 網絡時代 意識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