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工商業語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國學經典的瑯瑯書聲卻比以往更加響亮。然而源遠流長枝繁葉茂之際,國學卻依然面臨“兒童相見不相識”的時代窘境。比如,“不求甚解”的誦讀是否適用于新媒體的當代背景?傳統的內容是否有不同的演繹和承載方式?
科技時代,國學何為?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長河中,由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印證的“摩爾定律”,掀起了各民族國家你追我趕的科技浪潮。對中國而言,“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亦歷歷在目,于是科技與實業發展自然作為國家戰略之重。有人因之疑惑,心心念念“仁義禮智信”的國學,對當代國人來說意義何在?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然而在文化上,今人卻未必比古人高明。”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看來,因為傳統文化的斷裂而造成信仰缺失的年代,許多社會問題出現了,這并非實用主義的科技所能解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樂黛云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些人常常是西方的道德沒有,中國的道德也沒有,處在一個真空狀態里,這對于一個國家民族而言是很危險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直致力于推行傳統教育的孔子禮儀文化學校校長金輝,深諳國學之道對于社會人心的塑造作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國學和管理研究所所長于江山則補充說:“科學、技術等現代性的發展思路,往往是以人為工具,而不是以人為目的。而傳統文化講‘君子不器’,是以人為本的。再比如當代大學教育培養的是‘專才’,而國學培養的是‘通才’,旨在拓展生命的寬度與厚度。從這種意義上講,國學教育不只是道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本教育。”
國學教育,到底教什么?
國學的回歸既然是必經之途,那么教育就應擔當大任。然而,國學教育究竟教什么,怎么教?一直以來,各方都在做自己的探索。
“如果不注重經世致用,我們的國學到頭來就是曇花一現,沒有生命力。”于江山認為,國學分為“源流之學”與“源流之用”兩大塊,“源流之學”是路徑和載體,“源流之用”是最終目標和宗旨。而國學教育從一開始的誤區就在于,只強調“源流之學”,而忽視了“源流之用”,這就使得國學愈加成為一種小眾化、精英化的圈子文化。“任何文化如果不落實到生活,那就是一句空話。”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即生活。民國時期的教育改革者陶行知也說:生活即教育。這兩句看似“頂真”的格言,實則道出了關于教育本身的真知灼見——國學教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國學光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需要從家庭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讓孩子盡早地理解經典的內容,打破傳統死記硬背的誦讀模式。”作為孔子第七十四代孫、深圳市文華正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孔凡鵬,對于國學的傳播和教學模式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他從國學的“生活化”入手,用科技孵化新媒介,力圖讓傳統文化的火種沖破古書的藩籬,飛入尋常百姓家。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國學教育,要特別注重國家、社會、家庭三方面的結合與相互促進,因此國學教育的創新就十分必要。”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黨組書記金東介紹說,由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建設開通的“青年之聲”,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網上交流渠道,也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平臺。
“互聯網+”了,國學怎么走?
1968年出生的孔凡鵬,現今已接近知天命的年歲。他曾與研發團隊一起從“集成經典”出發,把歷年來的傳統經典篇目制作成電子版,開發了電子書形式的“國學寶典”。“那時網絡沒有現在這么普及,也沒有平板電腦,研發的產品現在來看相當稚嫩,也沒有成功。”
2011年,孔凡鵬決定以平板電腦為載體,探索一種新的集視聽讀寫于一體的、具有資源整合特征的國學教育平臺,并專門投資創辦了深圳市文華正道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弘揚之道。2015年11月,由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青少年國學教育辦公室監制,文華正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文華正道“國學寶典”正式誕生。“在‘互聯網+’的時代,國學的傳播必須實現現代化、生活化和社會化,觀念和方式不能再拘泥守舊。我們很慶幸走在了時代前列。”孔凡鵬說。
不過,對國學而言,任何媒介的更替歸根到底還是工具性的延展。或如樂黛云所言,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和選擇性”。“就如一個人的一生會遭遇諸多歧路,不知路在何方之時,往往痛哭而返。相比于抽象的知識,人內心的夢想和追求是最為根本之物,也是國學真正提供給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所。”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國學 互聯網 時代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