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在线精品,一级毛片视频九九,亚洲毛片小电影在线手机看网站,日本黄色工口视频网站

  專注軌道教育 31年
華山教育集團·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軌道行列 彰顯靚麗人生

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高職院校國學教育內容體系的設計研究

發布時間:2015-05-27 09:42:24

瀏覽量:

分享到:

高職院校國學教育內容體系的設計研究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視,也強調了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素養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人文具有歷史延續性,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與鞏固他們的文化認同,不能不首先訴諸自身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國學,最集中地體現了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思想精華和文化精華的寶庫,是中華先哲的智慧結晶。國學教育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和傳統技藝的有效載體,對于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具有積極而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一、高職院校國學教育現狀

近年來,隨著政策的牽引和就業的需要,高職院校對在校生人文素養教育給予了一定的重視,許多學校通過加強德育工作、舉辦社團活動、組織文明風采大賽、打造特色校園文化等途徑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學生人文素養有了明顯提高。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走在高職校園,學生遇見老師禮貌地問好已成常態。

但是,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中,在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上,我們也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虧,甚至有些問題時至今日仍然存在,嚴重影響著高職教育健康全面發展,需要我們認真進行反思改進。(1)認識上存在誤區。長期以來,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都是以就業為導向,這很容易給實踐操作上帶來誤導,造成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的現象。(2)教學內容設計上缺乏系統性。有的高職院校借口培養生產管理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把與素質教育相關的人文課程削減殆盡,學校幾乎變成了企業崗前培訓基地。(3)實踐中存在功利性。在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將五年制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簡單地確定為“4+1”模式,即五年的學制,學生實際在校接受系統教育的時間僅為4年,最后1年全部在企業實習。誠然,專業教育可以把學生鍛造成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絕不能使其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種職業教育的功利色彩和短視行為使得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遇事不敢承擔更不知內省,不能全面和諧發展。

在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特別是國學教育的缺失已明顯暴露出來,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不高。2014年,我們選擇省內五所高職院校分三個年級層次進行了國學知識素養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892份。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學生基礎國學素養偏低。例如,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提到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羽扇綸巾”形容的是哪位歷史人物?能正確回答諸葛亮的僅有424人,占47.5%;在“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的問題中,不能正確回答出是孔子的有673人,占比高達75.4%;在徐州的“漢代三絕”是指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和(A.漢墓B.漢錢C.漢帛D.漢書)的選項中,選擇A-D的人依次有59人(6.6%)、102人(11.4%)、526人(59%)、205人(23%)。甚至對于中國的古典名著,有的學生也接觸較少,在問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四大名著中你讀過幾本時,僅有18.1%的學生回答全讀過,有62.6%的學生讀過其中的一到三本,還有19.3%的學生一本都沒讀過。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國學素養參差不齊,閱讀范圍相對狹窄,文史哲常識功底不扎實。這種情況表明,高職院校亟待加強學生國學知識教育,提高人文素養水平。

二、國學教育內容體系設計原則

在高職院校切實開展國學教育,不能東一榔頭西一錘子,而是要精心設計出教育內容體系,設計時,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確保國學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道德情操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從根本上講,“仁愛”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國學詮釋的還是做人的道理,教人向善。梁啟超曾說過,《論語》、《孟子》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閃耀著古人智慧的律己格言,仍然是現代人類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學經典蘊涵的傳統美德,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寬厚待人的君子品格,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禮讓等。站在更高層面看,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也能點燃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使學生對祖國更有感情,使愛國不再是一句空話。

學校是社會的細胞。社會道德秩序只有覆蓋到社會所有成員,這個社會才是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成為社會成員遵守的典范。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踐行它,才不致和社會共同意識產生隔閡。因此,高職院校在遴選國學教育內容時,一定要首先考慮到教育的效果是不是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積淀,孕育出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人文精神,集中體現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問題上。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順自然而以人為本,既強調客觀條件,更注重主觀努力;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循人倫而以和為本,既強調制度機制,更注重團隊建設;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既強調親力親為,更注重興趣和態度。在這種精神熏陶之下,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擔當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抱負。撇開“為了誰”這個命題不談,國學教育的這種使命意識、憂患意識、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仍然是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須堅守的人文元素。

高職院校設計國學教育內容,必須要以是否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導向,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國學知識,也要適度培養學生的傳統技藝,學會養氣養心養性養情養才,讓學生通過國學的系統教育,變得有品味有涵養有格調有意境。

(三)培養學生職業操守

中華傳統文化中涵蓋豐厚的職業操守教育資源。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職業操守這一特殊的道德規范體系也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社會主義職業操守在汲取傳統職業道德之精華的同時,凸顯了社會主義職業的基本特征。2014年6月頒行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深刻指出:要“培養數以億計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主陣地,不應只專注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職業操守教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如何挖掘傳統文化中優質的職業操守教育資源,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于提升高職生職業操守素質上,是擺在當前高職院校面前的一項課題。

職業操守包括諸多元素,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以身作則,辦事公道;講求服務,甘于奉獻,等等。而這些元素幾千年前就已溶入到中華文化之中,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發展完善。(1)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思是說,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國,理應嚴肅認真、兢兢業業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崗位;做事要講求誠信,不欺詐愚弄別人;崇尚節儉,杜絕奢靡浪費;充分考慮客觀因素,最好在農閑時役使老百姓。這里所講的“敬事”,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敬業,即恪盡職守。(2)以身作則,辦事公道。辦事公道自古就是老百姓的期盼和社會準則。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論語是論述辦事公道最多的典籍。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等等,都是反映辦事公道這一職業道德理念的。(3)講求服務,甘于奉獻。這一層面的職業操守理念最具典型的代表當屬宋代的范仲淹,他在《岳陽樓記》中直抒心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后人以大局為重、超越個人憂樂、甘于奉獻的典范。

高職學生作為經過系統技術技能培訓的專業人才,畢業時要走向社會,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基本細胞單位,要參與社會的分工與協作,更要參與市場經濟的各種競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如何,最終取決于員工的素質。而員工在企業里發展得怎么樣,也不單純依靠過硬的技術,情商有時比智商更能決定一個人的發展和前途。恪守職業操守就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因此,高職院校在設計國學教育內容體系時,必須要考慮培養學生職業操守的需要。

(四)開發學生智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傳承數千年而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文行文流暢,對仗工整,前后押韻,便于記憶。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千家詩》等無不如此。有一句古語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適當背誦一些古代經典,不僅有益于學生習養人文、立身行世,而且,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也大有裨益。有資料顯示,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有諸多益處:人格優化,身心健康;專注力提高;記憶力大大提升;語文能力增強;閱讀興趣和能力大為提高;對其他科目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才藝、體育、勞動等技能的學習變得很輕松;取得文化治療的效果;促進親子關系,親子相長;對“文言文”有了天然的親近感。因此,高職院校在設計國學教育內容體系時,要安排一定量的內容健康、格調高雅、韻律規整的篇目,方便學生誦讀,培養閱讀興趣。

(五)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

高職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一方面,依靠對國學知識的汲取,另一方面,需要對傳統文化技藝的修煉。琴棋書畫素養是中國古代衡量人才的標準,在現代社會中,它雖然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標準,但粗通這些技能,確能幫助學生陶冶情操,修身養德。

高職院校在設計國學教育內容體系時,不能忽略國學技藝的培養。軟硬筆書法、圍棋、篆刻、國畫、民樂、剪紙、香包、地方戲曲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或地方民俗特點的技能,要有針對性地滲透到國學教育內容體系中去。通過開展國學技藝培訓,增強學生藝術修養,提高對辯證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感受能力及審美體驗。

三、適應高職特色的國學教育內容體系構建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其培養對象無論從年齡結構上還是知識結構上都不同于大學生和中專生,也是未來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特殊群體。考慮高職生的知識結構特點和將來崗位的實際需求,學校安排國學教育內容應涵蓋技藝層、知識層和修養層三個方面。或者說,高職院校國學教育內容體系包括技藝層、知識層和修養層三個層次。其中,修養層是核心(綜合行為表現),知識層是基礎(內化于心),技藝層是載體(外顯于形),三者層級分明,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由外到內逐層遞進,形成完整的國學教育內容體系這一共體。

 (一)技藝國學

這一層次的國學教育內容處在三個層次的最外圍,主要教授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人們一提起國學,首先想到的是國學知識,屬于理論領域。但國學的精髓不僅僅局限于理論領域,它還體現在實踐領域,國學技藝可被傳承、復制。國學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制度、民俗等內容,國學技藝則涵蓋書法、繪畫、京劇、武術、中醫等領域。如果說知識國學可以靠誦讀來實現,那么,技藝國學則必須依靠在實踐中反復訓練不斷強化才能獲得。

高職院校進行技藝國學的傳承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將來的職業取向,有針對性地分立開設。例如,財會專業對學生數字的規范書寫和精準的計算要求很高,要求學生寫得一手好字、講得一口普通話、練得一手好算盤,所以,應該傳授軟硬筆書法、珠算等中華傳統技藝;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應該鍛造學生繪畫、民樂、剪紙等傳統技藝能力;而對于武術、民族舞蹈、象棋、古箏、地方戲曲、香包等國學技藝,則可通過開設國學興趣課、組建社團等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性地進行學習傳承,提高學生的精神情趣。

(二)知識國學

在國學教育內容體系三層次中,知識國學占據較大比例,是學校國學教育內容的主體,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最明顯。學校進行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必須要加大知識國學的教育力度,讓學生做到“仁義禮智信”,“積跬步,致千里”。

知識國學內容體系龐大,高職院校限于學時,在安排學習內容時,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專業需求,精心甄選,合理設計,形成積極、有效、完整,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國學教育知識內容架構。下面提出對知識國學內容架構的建議。

1.《三字經》。《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是高職學生的必背讀物。

2.《弟子規》。《弟子規》字字珠璣,具體列述一個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一直以來,《弟子規》都被譽為是入學儒家典籍的基礎,是孔子關于如何規范人性教育的總結,也是中華傳統文化關于勸誡人們如何棄惡從善、成就圣賢的經典解讀。

3.《論語》。《論語》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并稱“四書五經”。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包含了諸多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注重修養的全面發展。學生通過精讀《論語》,可深刻領會儒家的思想,對中華民族基本價值觀念中的仁義禮智信忠恕誠寬直等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以德修心,實現身心合一。

4.《道德經》。《道德經》是道家最重要的著作,來源于生活和萬物,對萬物關系有著精準把握和理解,讓人常讀常新,實現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融合。學生熟讀《道德經》,可領悟何為道、德、無為、虛靜、柔弱、有無,更可領會老子的處世之方、對事物的觀察之法、對欲及知的態度及理想人格與理想社會。

5.《大學》。《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是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作為《四書》之首,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它系統講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均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6.《孟子》。“亞圣”孟軻,以“仁義”思想為核心,對性善與惡、功與利及天、性及浩然之氣有著深刻認識。學生研讀《孟子》,在于能從孟子恢弘浩闊之氣、縱橫雄辯之辭中,體悟和傳承孟子存心養性的思想境界,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與人生。

7.《中庸》。《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是儒家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闡述人性修養有關哲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8.古典文學名著。古典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閃耀著燦爛光輝的經典作品,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受人推崇的瑰寶。其中,《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和《紅樓夢》四大名著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通讀四大名著,相當于瀏覽中國古典文學的智能之海,也是閱歷中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歷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知識之庫。

以上八個方面的知識國學,內容深淺不一,論述重點各異。學校在安排學習時,可分年級開設。以五年制高職校為例,一年級學生要背誦《三字經》和《弟子規》,二年級學生宜誦讀《大學》《中庸》和《論語》,三年級學生可熟讀《道德經》和《孟子》,四、五年級學生應研讀古典文學名著。

(三)國學修養

除了知識和技藝,國學還包括思想與價值系統,這是最高層次的國學,是技藝國學和知識國學的升華和綜合體現。如傳統道德中看似抽象的仁義禮智信等基本內容,具體到某個人的行為就是非常具體的,包括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篤定、對事業的熱愛、對別人的友善。一個人的舉手投足間、所歷所為的一件小事無不折射著這個人的涵養與修養,在更深層次上體現的是國學修養的高低。因此,高職院校設計國學教育內容,不僅要誦讀精典,傳承技藝,更要注重在生活中的踐行。

傳統道德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課堂上老師空洞的說教,更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高職院校開展國學教育時,必須安排一定量的國學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包括:(1)艱苦樸素訓練。古人說:“儉能養志”。學校可組織學生開展義務勞動日或義務勞動周活動,讓學生體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勞動艱辛,錘煉意志。(2)勤勞善良訓練。勤勞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校可組織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引導學生自覺開展公益活動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3)積極進取訓練。圣人孔子一身才華,立志報國,卻仕途不順,不被魯哀公重用,最后改行從事教育,成就了教育偉業。學校可開展挫折教育,如組織拓展訓練等,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4)文明禮儀訓練。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文明禮儀的典故,如曾子避席、程門立雪、張良拜師等,學校可開展文明禮儀實訓、古人文明禮儀研討等活動,提高學生文明素養。通過上述國學教育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在活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華,把國學修養具體化為學生的一種積極態度和良好習慣。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其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依然滋潤著我們現代人的心田。高職院校開展國學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行和人生修養,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終身幸福指數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但是,國學經典內容豐富,涵蓋全面,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產生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欠發達的古代的國學經典,有些必然會打上落后和消極的烙印。高職院校在設計國學教育內容體系時,必須要結合時代進步、學校實際和學生個體需要,有選擇性地吸取精華,去除糟粕,向學生傳遞國學正能量,真正實現通過國學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高職 國學 院校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

精彩專題 MORE >
升學渠道 普高班、職高班,就業班 初中生學什么專業好

我省公辦高職院校學生人均撥款提至1.2萬元  

2015就業藍皮書:就業滿意度爆棚專業排行榜  

微信咨詢
在線咨詢
免費回電
返回頂部
新浪微博 QQ空間 官方媒體咨詢詳情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 在線老師 親是想了解哪個專業呢?發些專業明細給您參考一下哦~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