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國際教育的時候,可能會習慣性說哪個國家的教育理念是這樣的、那樣的。實際上,拙劣的教育各有各有的拙劣,但好的教育卻是相通的,那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德國的小學會花很長的時間,不斷反復練習從一加到二十。老師不會直接教學生怎么算;至于要用手指還是腳趾去算,那是學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師和家長都只會在一旁陪伴。因為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中,興趣是最重要的,借著長時間接觸和思考,讓孩子找出與問題相處的辦法,也等于讓他們不斷自我挑戰。
許多德國學校沒有“預習”這兩個字,老師甚至會要求家長“別讓孩子預習”,因為教導學生是老師的分內工作,家長不需要在家里當第二個老師。而且預習會讓孩子覺得“我已經知道答案了”,反而忽略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的互動,甚至妨礙其他人上課。
我曾看過介紹以色列的相關節目,里面詳細介紹了猶太人的教育方式:畫面中,小學生們分成好幾組,面對面坐著、正在認真討論。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強調討論式教育的優點:“最重要的是教他們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讓他們學會自己找答案。”即使在大學里,仍然采用面對面討論的方式授課。
討論過程中,為了不輸給對方,會產生一種微妙的競爭心理,所以會試圖用更好的理論來說服對方,也會更努力深入思考。
早在1808年,哲學就已經成為法國中學教育的必修課,法國的高中生在畢業前必須參加名為“le baccalauréat”的會考(相當于法國大學入學資格考),考試分成三組,可以依個人興趣選擇組別。依組別不同,高三的學生每星期至少要上兩個小時的哲學課(文學組則高達八小時),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培養思考能力的重要學科。
會考的哲學考題非常靈活,包括:“自己無法意識到的幸福是否存在?”“幸福是否只是一閃而逝的東西?”“現在的我是過去的總和嗎?”“夢想是必要的嗎?”“如果可以從過去脫離,我們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等,既沒有范圍,也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學習能力 老師 學生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