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擔當的“科學支點”
想起“兩彈一星”的功勛們,他們一頭扎進荒漠與深山,與親情隔絕,與名利擦肩,從未埋怨,更不后悔;想起“光芒追逐者”蔣筑英、“中國式保爾”羅健夫,矢志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等,在艱苦環境中摘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想起開辟“飛鯊”沖天路的陳青、冰川密碼破譯人何元慶、“沙漠游俠”屈建軍等,在新時代繼續書寫沉甸甸的科學傳奇。他們沒有人生榮華富貴的奢求,只有咬定事業青山的執著,只有對科學事業義無反顧的擔當。
徐光憲正是這樣一個有擔當的支點。前不久,95歲的“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因病永遠離開了他所牽掛的祖國和科研事業。在一顆躍動的赤子報國心里,我們可以讀出勇扛重任的精神、樂于擔當的品質。因國家需要,他曾多次變更研究方向,均取得杰出成就。須知,對一名科學家而言,變更研究方向,意味著推倒重來、另起爐灶,意味著要折損本來就不寬裕的“科研壽命”,這是怎樣的一種痛苦選擇和割舍!然而,為了祖國利益,他毅然做出了抉擇。
也許有些人會為他們的清貧感到不值,會為他們的“不鳴”感到不平,會為他們的犧牲感到不解。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激蕩著那樣一種擔當精神,使他們甘守清貧、甘心不鳴、甘愿犧牲。巴金說過:“每個人應該遵守生之法則,把個人的命運聯系在民族的命運上,將個人的生存放在集體的生存里。”對于很多科學家來說,更是如此。在他們看來,被國家需要是一種幸福,為祖國奉獻是一種價值。
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不是少數人、短時間的發力狂奔,而是一場全面、持久的耐力比拼。不能不看到,科研領域也存在一些浮躁的氣氛、急功近利的追求,一些科研工作者身上缺失了擔當的人格力量。有的只挑輕松的有利可圖的科研項目,不愿承擔“錢少利薄”的基礎項目;有的一味盯著評獎,不把時間花在科研中;更有甚者,不惜數字造假,論文造假,成為中國“黃禹錫”。凡此,不僅無擔當精神,甚至連基本的科學精神也都缺失了。這無疑是阻擋科研事業的“暗礁”和“旋渦”,任其蔓延,后患無窮。
今天,科學家的責任尤為重大,也尤其需要科學家煥發擔當精神。從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機遇,關鍵靠科技創新。科學家當把“國家需要”視作“我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引領創新,加快創新;做一個有擔當的“支點”,撬動我國科技的未來。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支點 科學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