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節日內涵,給孩子留份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無論是對于孩子成長,還是對于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都是十分寶貴的資源。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每逢節日,我們看到的是高速路上的旅行、舌尖上的吃食,原來豐富的文化內涵、禮儀性活動幾乎蕩然無存,傳統節日正遭遇著“空心化”的文化危機。
要利用好中國的傳統節日資源,就需對癥下藥。傳統節日之所以遭遇“空心化”危機,三個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視:一是傳統節日根植于農耕文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必然隨之變遷;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傳統文化的塌陷;三是應試教育偏移了教育的本質,造成了傳統節日內涵的代際傳承割裂。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兩點:一是要回到原汁原味的節日傳統記憶,已經不可能了,只能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二是要充分彰顯傳統節日的內涵,給孩子留一份文化記憶,除了需要時日之外,單一的代際傳承路徑已經不夠,需要政府牽頭,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結合城市生態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才可能重新延續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
孩子對傳統節日的記憶,一開始并不是文化,而是在參與中懷戀溫馨與歡樂,在期待與回憶中品味。因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不是為了傳承而傳承,而是在密切的人際互動、歡樂、親和、追思中潛移默化的。遺憾的是,一些地方為了“拯救”傳統節日文化,卻走上了另一種急功近利,代表多于普遍,形式大于實質,除了起到提醒傳統節日存在的作用之外,由于缺乏基礎,傳承與拯救的意義十分有限。
每一種文化都需要積淀成一道生活中的風景、一種美好的記憶。時代變了,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還必須與移風易俗、創新民俗文化樣式相結合。比如,一些學校舉辦小朋友設計的小電子龍舟家庭賽,一些社區舉辦的包粽子、艾草家庭園藝布置賽,一些地方在公園里舉辦的端午詩賽,一些藝術家舉辦的傳統節日行為藝術,等等,都是好的形式,需要固化下來形成代際期待與記憶,而不能基于一時興起偶爾舉辦。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內涵 節日 記憶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