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應有法治思維
學校教育承擔著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應有法治思維,應該加強法治教育,推進學校治理的法治化,堅持依法治校。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面臨新的形勢任務,我們黨要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地維護和運用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的作用。
和諧是由三個要素構成的,同一性、包容性和調適性。同一性即做事要有一個共同的行為標準,有規則意識,否則各行其是,無法和諧。包容性是指承認社會存在的多元性,允許多元文化在法律框架內的并存,否則也會沖突不斷,無法和諧。調適性是指出現矛盾沖突之后,國家、社會有按照規則來協調解決的能力,從而保持、維護和諧。因此,作為社會行為規范的法治建設無疑是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的基礎。法治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使我們這樣一個深刻變革的社會既生氣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和諧。
為此我們需要建設社會的法治文化,因為法律的權威來自人民內心的擁護與真誠的信仰。人民權利要靠法律保障,但反過來法律的權威要靠人民來維護。所以,我們必須弘揚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讓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學校教育承擔著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應有法治思維,應該加強法治教育,推進學校治理的法治化,堅持依法治校。
第一,要增強全體教育工作者的法治觀念,增強依法治校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積累通過法律解決糾紛的經驗。
應該在全社會樹立學校是法治建設典范的形象。為此,學校首先要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現在,一方面部分學校和教師缺少法治觀念,甚至缺少法律常識,在辦學過程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糾;另一方面不少學校遇到糾紛又不能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個別社會單位和家長采取在學校鬧事的辦法來擴大影響,有的行政部門又以息事寧人為原則,結果往往采取不依法辦事的方式,私下甚至用完全不合理的方法解決矛盾糾紛。這樣,學校依法辦事的形象樹立不起來,社會依法辦事的形象也樹立不起來,社會的法治文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我想,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開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已經堅定不移,今后我們應當堅持依法行事,包括對個別上級行政部門和領導同志的不依法指示和不依法批示,我們也應主動予以解釋,提升法律意識。
第二,要結合青少年特點,采取活潑有效的形式,開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知識課程和法治教育活動的教學質量。我們要把它看成增強孩子法治觀念的重要途徑。
現代化的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的人一定要有法治觀念,所以,法治教育一定要加強。我們現在的好做法包括法治課堂、聘請法制副校長和法治輔導員、開展模擬法庭的活動,學生參與社區和街頭法治宣傳等,這些都應該繼續堅持并不斷提高水平。
第三,要通過民主的程序,制定合理可行的校規校紀,規范校園行為,增強師生規則意識,形成學校法治文化。
最近,我看到一個美國版的《弟子規》,規定孩子9歲以前需要掌握的26種基本禮節。我不是說我們要學它的具體內容,而是說我們要學習它的做法。它里面明確規定:當你需要他人注意或者想跟人談話,最禮貌的話語是對不起、打擾了。當你不確信可不可以做某件事情,最好先征得許可。收到任何禮物都要說謝謝。在大人面前絕對不可以說粗話。不要給別人起卑劣的綽號,不要因為任何原因取笑別人……我們現在非常需要這種具體的規定,讓孩子知道具體該怎么做,不僅給他們提出要求,而且能夠通過示范和檢查,讓他們感受到規則的力量。
現在常講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不好,就是因為我們缺乏這種教育,缺乏這種具體的要求。最近北京的200多位學生到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劇院演出。俄羅斯司機說,中國學生在車上吃盒飯,沒有留下一粒米,素質太高了!正是這些細節體現著中國人的素質。這些細小的習慣,需要學校通過合理可行的校規校紀來培養。當然,這方面學校有自己的堅持,并不意味著簡單的強制,也不能因此抹殺學生的個性以及正面耐心細致的教育,而是希望學校通過這種堅持,真正形成講規則、講秩序的法治文化。
第四,把法治教育跟道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十分必要。
我們國家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把一些社會公認的道德法律化。很多人奇怪,為什么法律上要規定,如果你有父母的話應該常回家看看。有人說,這是一個道德問題。但我們現在規定在法律上。就是說,道德跟法律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要讓他們認識到國家有規則、社會有規則、學校有規則、家庭也有規則。我們在強調教育要個性化的時候,不要忘了它跟規則意識是不矛盾的,教育個性化不是不遵守規則,而是要在共性的基礎之上發展個性。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學校教育 法治 思維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