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華廈學院:開啟職業教育新征程
今年,廈門華廈職業學院接到教育部正式批文,同意在廈門華廈職業學院基礎上建立本科層次的廈門華廈學院,這也是廈門第一所從高職(大專)升格的民辦本科院校。
回首22年前,華廈還是一所借棲于小學校舍的民辦大學,如今的華廈,不僅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成績,還成為民辦高校中的佼佼者,此次“升格”正是華廈學院的辦學實力和成效為政府和社會廣泛認同的有力體現。那么,這所白手起家、走過22年創業路的民辦大學,是如何創造今日成就、成為福建省內民辦高校排頭兵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華廈,深入探究這個從“小學”里走出來的“大學”到底有何辦學寶典。
只作奉獻 不求回報
非營利理念貫穿辦學始終
華廈學院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廈門首家民辦高校,二十多年來始終秉持非營利、公益性辦學理念。
1993年,華廈學院是在原廈門市政協主席蔡望懷先生的倡導下,集社會賢達之力捐資創辦的。學校成立伊始,時任學校董事長的蔡望懷先生便確立了“只作奉獻、不求回報”的辦學宗旨。二十多年來,學校董事會成員甘做教育系統的義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情懷和精神,向社會募集捐贈,爭取政府部門支持幫助,制定學校發展大計,處置辦學重大事項,卻從未分取任何紅利,甚至所有成員均不領受任何酬勞和補貼,保證辦學盈余百分之百再投入到辦學中。可以說,華廈的這種純公益性、非營利的辦學模式在現今的民辦教育界是獨樹一幟的。
多年來,華廈的公益性規范辦學一直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2010年成為國家“非營利民辦高校辦學制度”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試點院校,2013年加入了教育部“非營利性民辦高等學校聯盟”,學院領導還受聘為全國非營利民辦高校聯盟第一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作為國家“非營利民辦高校辦學制度”改革項目試點院校,華廈一直在積極思考和探索如何建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現代大學制度。據學校介紹說,未來計劃成立華廈學院教育基金會,通過基金會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與交流,爭取吸引更多的社會捐贈資金的支持,用于推動和保障學校不斷地向前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