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一些與“夢想”有關的作文題流行一時,比如“假如我是市長”,“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回母校”等等,無非是鼓勵少年發揮想象力,大膽說話。我教初中,不少學生也寫過類似的夢想。有個學生寫到“同學們回到母校,紛紛慷慨地向母校捐款……”課堂講評作文,聽他讀到這里,全班都笑起來,我說:“你是不是認為,過了三十年,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還是很窮?”
當時學校條件比較差,每開講座,一條板凳上擠三四人,全校只有兩臺錄音機;食堂更不行,學生全得站著吃飯(一直站到1995年)。全社會要關注教育,教育經費還是財政撥款為宜。我不贊同學校靠畢業生捐款,但我還是肯定學生對學校的情感,他們能想到“紛紛慷慨地向母校捐款”,很不錯了。也有學生頗有想象力,有個學生寫到:“學校上空一陣轟鳴,一架直升機停在教學樓頂,從飛機上走下一個西裝革履氣宇軒昂的人,這就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總經理——我”,全班聽了又大笑,有學生笑得捶課桌。
當年國家窮,教育窮,學校窮,人也窮,因為這個“窮”,給學生留下了多少物質夢想!30年過去,一些城市小學的設備已經遠遠超過當年的大學,不少中學耗巨資掘地十幾米建停車場。而校友聚會,基本沒有騎自行車來的,豪車堵門,有些發達的學生,也早就買得起直升機了。校友聚餐,已不在學校食堂,經常是包下賓館飯店。至于“紛紛向母校捐款”的事,其實并不多,學校也并不在意;即使捐,往往會有些附帶條件。大部分學生當年追求的物質夢想差不多都實現了,只是在聚會上,他們在感激母校栽培的同時,似乎仍然在焦慮:為升職,為待遇,為利潤,為爭取“項目”,為同行競爭,為“上市”,為子女出國、就業……總之,話題過于豐富,這也許是他們當年寫“三十年后回母校”時沒想過的。
但是,教師當年本應當想到: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將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教育究竟給學生灌輸了一些什么,讓他們過早地失去了純真,讓他們那樣急匆匆地走過青春,又忙忙碌碌地走向老年?我們究竟教了他們什么,讓他們那樣熱衷于追逐與獲取?我有時真的不太想參加這些聚會。
從小就被教育要去追名逐利的人,無論如何掩飾,都難以遮蓋教養氣質的缺陷,遏制不了無邊的物質欲望,根子可能還是在課堂。有位教師回憶自己的中學時代,對一位只教了半學期語文的老師印象最深,因為他在課堂上公開宣稱“為什么要讀書,就是為了今后做大官,掙大錢”——教師說得直白,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猥瑣,他認為大家都會這樣想。那個老師后來當校長,頗有權勢,然而他再也沒想到:學生記住了當年他課堂上的猥瑣之論,并一直在觀察他。學生為什么會耿耿于懷?是童年少年多少受過些正常教育,有判斷是非的基本能力;教師的猥瑣言論玷污了學習宗旨,學校就可能鄙俗不堪。
基礎教育階段,無論如何,要讓學生感受美和詩,這些,要伴隨他們一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