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固定教材,其形式與內容相對靈活,可以圍繞國內外熱點事件與黨和國家重要的方針政策進行針對性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大形勢,及時了解國情與民情變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但是,當前形勢與政策教育面臨著以下幾個困難,不利于高校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
一是教學缺少特色。當下不少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不能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趨于平庸化。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經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口號,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這兩種觀點都強調了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形勢與政策教育要密切聯系學生所學的專業,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化和特色化。而高校學生一般特征是,非常重視專業課等“硬課”學習,對于像《形勢與政策》這樣“軟課”投入精力不大,對時事政治敏感度不高、關注力不夠。這就很可能出現形勢與政策教育與專業教育、學生生活兩張皮,很難激發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和指導理論學習的興趣。
二是教學過程難以標準化。《形勢與政策》課程涉及到的專題非常多且又不固定,這個特點給予《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以靈活的特征,同時也帶來了教學大綱無法統一和年年需要更新的問題。例如,有些高校教師直接將參考資料作為教學資料,沒有編寫專門的課程專題,對形勢與政策的分析不夠深入,也有些教師根據自己熟悉的領域,編寫教學專題,沒能深入對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分析,引不起學生興趣。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兩種極端現象:要么將資料當作教材照本宣科,要么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隨意選擇所講主題,缺乏規范化。
三是《形勢與政策》沒能形成精品課程。這主要表現在教師無法根據學校特色形成自己的精品案例庫,課堂講解存在著就事論事的問題,不能將現實的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所編選的案例,也沒有認真梳理,課堂教學缺少現實的感染力,很難達到通過現實案例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效果。
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需要從課堂實際出發,著力解決教學中遇到的“亂庸乏”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應有目的。
首先,要對《形勢與政策》課程進行規范化設計。以上海音樂學院為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大綱》等資料,結合藝術類院校尤其是音樂學院的特征,用“三個三分之一”來規范《形勢與政策》課程,即:課堂三分之一時間講解國內外宏觀形勢與政策、三分之一時間講述上海市或全國高校、全國藝術類院校的最新動態、三分之一時間講述上海音樂學院自己的相關案例。這樣,將每一板塊固定時間比例,《形勢與政策》課程就有了一個相對規范的標準。
其次,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特色化教學、編寫本校教學案例。仍以上海音樂學院為例,2015年下半年學院推出的兩大精品—大型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和原創音樂劇《海上·音》,該案例編寫牢牢抓住作品里蘊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根本、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展示上音人如何用音樂熱情為祖國放歌抒懷、傳播好中國聲音,引導學生思索在新形勢下上音人如何秉承“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的信念,充分發揮文藝在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獨特作用。
再次,應根據各校實際情況,建設《形勢與政策》精品課程。在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過程中,藝術類院校還要結合《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建立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中的相關精神進行講解,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精品課程。因此,上海音樂學院在本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中適當增加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部分的比重,力求將形勢與政策、道德教育以輸液灌滴、潤物無聲的方式與音樂結合,增強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和主動接受度。
從整體上來說,各類院校的大學生有其自身特點,《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具體內容與形式也應當別具特色,應根據不同院校的辦學特色,總結出該課程規范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的具體實現路徑,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的敏感度,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當下的熱點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