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無到有的10年,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構建起了既面向未來發展又符合學校實際的12年一貫制的德育體系和課程體系;這是銳意改革的10年,“為明教育模式”不斷豐富,創設出適合孩子實際的高品質教育,并滿足不同家庭的多元化需求。
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用10年抒寫出獨具特色的“教育啟示錄”,但對這里的教育人來講,這10年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
鏡頭1:慶典現場,64名學生身穿周朝制式禮服組成四方隊形,手執羽、鑰,齊頌經典《論語》,向先師孔子敬獻八佾舞。“祭孔大典”后,2000名學生演繹出乾坤圈、太極境、兩儀生、四象定等太極文化元素,更有上千名學生化身纖夫帶來了頗具民間文化的大型舞臺劇——“川江號子”。
傾力國學
以文化人讓教育翰墨飄香
參與表演《祭孔大典》的學生高興地說:“通過活動,感受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魅力,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事實上在當天的校慶活動現場,小學部的學生還表演了“二十四節氣”、“文房四寶”、“十二生肖”,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直以來,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始終堅持著一個方向,那就是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現代人,讓孩子成功融入世界。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方合力,但之所以傾力國學,則因該校的“文化情懷”
據學校負責人介紹:“中華民族歷代所傳之學術凝聚為民族血液,只有讓學生了解國學、讀懂國學,才能更好地擁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更好地融入世界。”
為了讓國學在這里生根發芽,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人近年來積極打造“國學教育”,開設了詩文誦讀、書法、武術、泥塑、圍棋、國畫6門課程,并配合校園文化建設、國學專場演出、讀書活動等,為“國學教育”的深度發展搭建起“溫床”。
“國學教育”并不是走過場,也不是為打造特色校園的錦上添花,在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國學已經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實現了高度的融合。
每天20分鐘集體誦讀,將《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牢記于心;每天20分鐘集體習字,并成立硬軟筆書法小組;小學部3-6年級還開設了武術課……此外,圍棋教育、泥塑、國畫等課程也令學生對國學興趣濃厚。
如今該校正在升華“國學教育”,力爭打造出精品的校本化國學課程,讓翰墨飄香的校園真正實現以文化人。
鏡頭2:校慶當天天氣有些炎熱,但學校操場上依然坐滿了家長,他們撐著傘,聆聽著來自北京大學的教育文化戰略研究所所長王繼華教授的講座。伴隨著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家長們逐步懂得了如何與孩子更好對話、相處,如何去建立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
家校共育
開啟新時代的德育新模式
在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家長們不僅可以推門聽課,還能廣泛參與到學校各類工作中提出參考意見,并時常有機會參與多種校園活動。
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星期五,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有一個特別的“頒獎禮”,在這個頒獎禮上不僅有優秀學生獲得獎學金及嘉許,更有部分家長榮獲“優秀家長”稱號,從自己的孩子手中接過獎狀。
盡管家校共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目前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所構建的家長、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無疑為家校共育的持續按照奠定了基礎。
據悉這種自主管理以思想引領、行為監督、榜樣示范、活動感悟為途徑,讓師生及家長在教育中產生“共鳴”。學校負責人特別談到,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的校情是學生層次分明,力爭通過德育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未來,實現“低進高出”。
如今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的小學部已開設國畫、外教口語、網球等多特色校本課程和40多門選修課以及10多個社團組織,深受學生喜愛;中學部創設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播音與主持、影視欣賞、為明閱讀等一系列陽光特色課程陶冶學生性情,靜心茶道、領袖素養、審美表現、時尚高爾夫等國際課程拓展學生視野。
此外高中部也開設了自我管理情商教育和人生規劃課程,各類社團活動、“博雅杯”籃球文化節等精彩紛呈,北大班、全腦班、藝術特長班、國際課程班的不斷發展,為學生多元成長搭建起更立體的平臺。
像這樣的新時代德育,正在劍指著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應有發展。
鏡頭3:校慶當天,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獨有的“適于腦的高效課堂”也向來賓進行了展示,在初中公開課上,數學教師利用“惡搞”的蒙拉麗莎畫像成功讓學生笑起來,在愉悅的氣氛中提出達芬奇密碼公式,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子自主展示等環節,讓學生輕松高效的掌握了方程式的相關內容。
變革教學“全腦課堂”追問高質量“教育還是一門藝術,藝術的價值在于變革和創新,在于靈魂深處的有效溝通和大腦潛能的有效開發”,緣何打造“全腦教育?”校長陳玉明這樣解讀道:“根據大腦的感知、記憶、思維以及表達原理來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將感性和理性結合,邏輯和形象并重,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最終提升課堂效率。”
2011年12月,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立項參加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重點課題《中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腦科學與心理學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現在該項目已結題,但對于教學的影響還在繼續并深刻。
通過研究,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形成了“以評促學,以學定教”的逆向思維,課堂教學實踐的三大突破,即“改教案為學案或導學案:學生手中要有知識單、問題單、練習單等學習單;改聽課本為觀課本:把注意力從老師轉向學生,從教轉向學;改評課要求為觀課要求:定向觀,量化議,同反思,共提升。”
正因此,該校在區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年年獲得一等獎,小學、初中、高中畢業升學成績各項指標排名全區第一。
用“適于腦的高效課堂”來不斷追問教育質量的提升,如今北大附中為明重慶實驗學校教師從學案到教學的設計都能體現科學和人文,邏輯和形象,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像這樣的高效課堂優勢不僅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將對學生大腦開發最大化,尤其是把體音美學科也作為開發大腦的優勢基礎學科予以高度重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全腦思維能力,而且促進他們變得更陽光自信。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改革 孩子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