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6年“展望‘十三五’發展譜新篇”系列形勢政策報告會第二場報告在京舉行,本報與宣講家網采訪了報告人,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
問:北京市此次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答:此次改革在指導思想上主要強調公平、均衡和質量,其實質是基礎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是消費觀引導下的廣義教育資源供給即“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這不僅是對學校管理體制機制、考試招生錄取、課程方案調整、教師培養等多領域的改革,更是校準人才培養價值取向的改革。
問: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改革思路是什么?
答:整體而言,北京市此次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于促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要以創新促綠色發展。其最終指向育人理念的重大轉變。
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提高基礎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使其貼近學生的消費習慣,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改善基礎教育供給結構,打破單一的課程、資源、考試評價供給結構,構建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由此實現從需求側的拉動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的轉變。
問:北京市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出臺,考試評價改革有什么進展?在考試命題方面表現出什么突出特點?
答:第一,由管理評價導向向服務支撐導向的轉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考試評價在未來高中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除了對學生學業水平進行鑒定衡量外,還承載著促進學生個性化、差異性發展的功能。我們既要關注中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在教育價值取向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鏈條上的銜接與一致,如從鼓勵全優到鼓勵個性差異;同時也要關注高考的變化,因為學生對學業水平考試的消費和依賴是在高考較量中凸顯自己的優勢。
這就要求考試命題內容要從考出學生的合格性、等級性的限定中跳出來,力求兼顧能夠有利于讓學生發揮愛好特長、服務于學生的優勢展現,兼顧題目的開放性、延展性、時代性、基礎性。
同樣的轉變也發生在課程設置與實施,以及學校治理方式上。更加開放、多元、靈活、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和學校治理,將是服務于學生成長的助力器,而不僅僅是單純達標的“容器”,學校自然成為學生自主成長的樂園。
第二,由單一學科導向向學生核心素養導向的轉變。教師、班主任的視野中不能僅僅是學科、成績,要從“善于加工學科成績”轉變為“善于發現學生優勢”;要從“善于教授學科知識”轉變為“善于引導和保護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從“計較分”轉變為“在意人”。
在考試命題中,我們要將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生成長的總目標結合起來,在素材選用、價值觀立意和試卷整體風貌上體現正能量、陽光向上、有情感。我們要在材料選用、情境創設、設問方法、難度梯度、卷面結構、答案設計、圖文配比等方面進行整體考量,要讓不同的學生“消費”題目時得到同樣的滿足。
第三,由封閉目標導向向開放發展目標導向的轉變。學校要從注重班級整體成績和平均分,向關注每個學生個性成長轉變;要從只重視階段升學目標,向關注學生適應性和一貫性的成長轉變。
在考試評價中,更要體現三個變化。首先,我們在題目的可選擇、答案的開放性和選項分級賦分的基礎上,要嘗試多種解決方案,豐富考的方式,不能把學生思路固化到做題上,要讓學生回答解決問題的思路,考查其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其次,我們要關注題目內涵的變化,要考出學生的發展性思維,考查理解的深度。再次,我們要把學生的基礎和12年的積累考出來,考查基礎知識的扎實、寬厚;要用簡單的題目傳遞“寬”和“廣”的導向。
問:北京新的中考方案會對教學與考試內容帶來哪些重大變化?
答:北京新課程改革方案給學校課程結構帶來了五大變化。第一,更加強調連貫性。要求義務教育九年一貫整體設置,關注小初銜接、初高銜接,如開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就是為了解決小學科學和初中科學不銜接的問題;將歷史、生物課程延伸到九年級,是為了解決初高中這兩門課程不銜接的問題。第二,實行學時總量控制。如以前每節課固定為40分鐘或45分鐘,現在鼓勵學校每周總學時不超過相應年級規定的前提下,根據學科、課型等,積極開展長短課、大小課相結合的課程改革實驗。第三,加強學科實踐活動,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第四,關注學生學習規律。這體現在部分課程在原則上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分類集中安排。第五,鼓勵突破學科課程的壁壘。如鼓勵學校開設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
考試內容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教(考)出來。比如: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古人剛健自強、與人為善等思想精髓;從一些紅色經典、歷史題材作品中出題,從日常生活中的節日、節氣、琴棋書畫、筆墨紙硯等知識中出題。
二要把學生的課堂表現教(考)出來。試題要把課堂學習過程、學生的發問、生師的互動考出來;要設計開放性試題,不考對和錯,而是考查理解的深和淺,讓學生盡情思考,展現他的思維過程。
三要把學生的基礎和積累教(考)出來。要重視基礎,考查基礎知識的扎實、寬厚;題目可以源于家庭、社會,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覺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能解釋生活現象。各學科要充分關注學生在校生活實際,如10%的社會實踐課程、科學動手實踐活動課程、社會大課堂“四個一”工程等。
四要把能力教(考)出來。試題要注意考學生的思維,考查九年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而非做題的能力;改造難題,不讓學生把能力固化到做題上;試題要引導教學的走向,使得教學聚焦思維方法的培養,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做難題。
問: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對學校調整教育教學策略提出哪些要求?
答: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以及育人理念的變化,會倒逼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真正動腦筋去執行新課程方案,而不僅僅只是機械地考慮長短課時等的安排。學校和教師要對一些具體的變化有清晰的認知,并依此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首先,教學轉型,關注課堂是否給學生留下回味,是否有思維的延伸。當考試的形態發生變化——題目可選擇、答案注重開放性、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時,我們對課堂的評價也應適時進行調整。評價一節課是否是好課,應該看其是否給學生留下回味,是否有思維的延伸,學生是否在課堂上學到活化的知識。當考試內容不再封閉,當我們打開邊界,真正考學生的積累、核心素養時,復習的作用勢必要減弱。當我們鼓勵教師給學生留長周期作業,如讓學生在一定周期內運用跨學科知識來完成一個項目時,教師就會從關注僵化的知識點到關注知識結構,到關注身邊的實際,以及學科的融合。
其次,教師轉型,關注教師對學生個性愛好的診斷與發現。新的高考方案的價值取向是成就人,這就要求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和診斷學生的優勢。新的中考方案改變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再是努力提高某一學科的分數,而是在完成課程標準達成的基礎上,努力發現喜歡或者不喜歡這一學科的學生,然后服務于學生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的均衡發展和個性化成長。我們評價教師的標準,不是單純地看他教知識、判作業、練考題的水平,而是看他知識的寬度和厚度,看他是否善于診斷、發現和鼓勵學生。
最后,學校轉型,關注學校對不同類型學生發展的促進程度。在新的中高考方案中,初中“選考”在最后(即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任務,取得畢業資格后),高中“選學”在開始(即高一第一學期開始),這就要求我們要關注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力素養的全面積累,為高中階段因材施教、特色培養奠定基礎;要關注學段間的有機銜接,學校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和實踐活動選擇。學校不僅要保證課程開足開齊,還要保質保量,要從只重視考試科目教師隊伍建設,到真正面向全部學科的教師隊伍建設。高中錄取學生的同分不同質、分值離散大的現象將成為常態,因此學校必須面對每一個個體進行精準教育服務,這將促進高中從過去的分層優質向分類優質轉變。
問:在北京市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對學校的評價指標會有哪些變化?
答:在評價一所學校時,不再只是單純地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而是要關注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學校管理是否給了孩子成長發展的空間;要關注學校的加工能力,不僅包括考試成績,還包括學校對于肥胖率、近視率等身體健康指標的控制,及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的培養能力,而且學校需要提供多年大數據的積累,這些都是評價學校的基本指標。
問:北京市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對學校提出了很多挑戰,主要在哪些方面,學校應該如何應對?
答:面對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教育改革,學校需要對資源、環境、服務等方面進行重構與調整。
在教育資源方面,要調整資源觀,“穿越”邊界,建立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體系。學科教師必須擅長拓展學習資源,建立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體系,善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才能帶領學生應對新考試的能力要求。
資源的拓展可通過“五個穿越”來實現,即“穿越”教材邊界、學科邊界、學校邊界、學區/區域邊界、社會/生活邊界,學生不再僅僅是消費教科書、練習冊、作業本,他們必須接觸和消化更多的廣義資源。比如,我們所提出的10%的實踐課程,實際上就是跳出教材,穿越多種邊界的資源拓展課程。這10%并不只體現在每周某一個下午的外出實踐活動,更應該體現在教師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講授教材上的知識和方法外,還要進行資源拓展,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校可引導教師通過校內適度的跨學科備課,拓展教學資源;鼓勵教師給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或者長周期作業等。此外,在每周的測驗、每月的月考及期末考試中,教師也可將10%實踐課程的素材引入其中。同時,教師應該建立“90%+10%”的思維,將二者有效銜接,以10%的實踐課程帶動90%的學科課程的活化。北京市2015年中高考試卷中的相關內容已經不低于10%。此外,北京2015年啟動的初一年級“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就是一種突破原有的區域、學科、系統(如教育和科技系統)、角色(如教師、家長和學生的角色)邊界的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目前經過專家評審的851個活動項目已經上線。
在教育環境方面,要更新環境觀,綜合布局,實現環境的精細化管理。教學活動發生的場所,從教室為主向綜合利用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機房,乃至線上和線下結合,校內外結合,區域內外結合轉變。
以學校閱讀工程為例,當前關于閱讀內容的服務設計趨向精細化,不僅可以反映不同類型學生的閱讀基礎,而且與平時教師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習慣的培養以及學校閱讀環境的設計都有內在緊密的關聯。因此,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閱讀環境已經由之前的圖書館、閱覽室,延伸至樓道、教室書架的設計等,其背后指向的是對圖書資源和環境布局的精細化管理。中小學圖書的擺放,首先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和消費習慣進行分類。如擺放在樓道里的圖書,通常要適合學生課余的自主閱讀,且多是淺閱讀;教室里可以多擺放一些工具書,或者與學科教學相關的書籍,方便學生的問題查閱式閱讀,有時為了方便學生分組集體閱讀,也可以有較高的復本率;圖書館里的大部分圖書,一定是可以讓學生借回家進行經典閱讀的;樓道里擺放的電子屏,可以方便學生瀏覽網絡視頻,體現的是一種時尚閱讀……資源提供方式和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是教育服務的變化。
在教育服務方面,改變服務方式,相互關聯,建立服務學生成長的統一戰線。學校要穿越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邊界,把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的拓展融入到辦學理念中,建立服務于學生成長的由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共同構成的統一戰線,不僅提供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服務,還提供群體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服務方式與資源、環境相互關聯,這種關聯主要體現在考試中,真正考的是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北京2015年中考試題中,既有200字的短閱讀,也有1800字的長篇科幻閱讀。學生要想很好地完成此類題目,需要從小學到初中逐步積淀和培養,靠短期訓練很難達到。如果學校平時的教育服務和資源、環境建設沒有跟上,僅僅讓學生進行考試題目的訓練,那么無法應對這樣的考試。因此,哪些教師,在哪些地點,如何指導學生讀書、用書,成為學校閱讀工程治理的關鍵。
我們希望通過基本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提供課程空間,用好考試指揮棒,在尊重教師的消費習慣、生存環境的基礎上,改善供給側的政策、評價,提供對教師職業生涯的認定,由此構建一個開放的、全方位的、服務式的培訓體系,引導教師主動地、發自內心地去改變,由此帶動學校治理結構從單一課程體系、分層加工模式,向多元課程體系、分類加工模式轉變。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教學 制度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