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教育領域的關注,既凸顯了當前各級各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教育領域深化改革提供了思路。
加大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刻不容緩。有代表表示上幼兒園難和貴,還有委員認為公辦幼兒園比例偏低,需要提高;而教育部長袁貴仁則表示要“通過多種形式擴大資源發展學前教育”。可見,對于學前教育,已到了要加大重視的時候。具體怎么做?需提高重視力度,鼓勵多種形式的幼兒園發展,加大政府資源投入。
高中是否納入義務教育也受到了熱議。不少代表建議取消中考,“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范疇”,即使不能,也要逐步實行高中階段教育免費。其優勢是可減少考試壓力,提高學習效率;而從國家財政承受能力來看,這種提法并非不可行,政策期待可以有。
高等教育領域則要面對“創新創業”“雙一流”建設和“去行政化”等挑戰。
高校的創業教育應指向創新,而不是一窩蜂地開展,正如有委員指出的“大眾創業不是人人創業”;在制度設計上,可以引入彈性學分制,加強創業課程設置。當然,針對大學生創業率不高的事實,要允許學生創業失敗,可探索建立“創業失敗大學生保底機制”。不過,創新創業教育,最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對于“雙一流”建設,有代表從學科、專業和條件保障等角度提出了要求,還有代表認為需改革創新高校內部體制機制,這些觀點值得關注。同時,有委員表示高校“行政化”有加重趨勢,說明高校去行政化工作還有待加強。建立以學術委員會為最高學術機構的學術治理的體系,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的行政級別,這是比較科學的解決之道。
職業教育關乎“中國制造”,但代表委員們的言論表明,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較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言存在短板,尤其缺乏“大國工匠”,其中一個不好的現象是,因存在思想和政策障礙導致職業教育受到歧視。接下來,發展職業教育,需要加強思想和政策上的重視,也離不開優化教育布局、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優化技能人才成長的環境。必要時,可統一職教管理體制,打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路徑。就當下來說,開展校企合作,吸引企業資源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要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和核心因素,針對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低、農村教師“陰盛陽衰”,城鄉教師待遇差距大,一線教師雜活多等問題,有代表委員分別提出了提高福利待遇、提高對農村教師職業價值的重視度、縮小城鄉學校差距、回歸教學等對策建議。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表示,要授予長期堅守的鄉村教師榮譽稱號,反映出較強的政策信號。
傳統文化需要在教育中回歸。傳統文化的價值在于其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當前,一些學校也開始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但存在形式化、淺表化和碎片化等現象。不少代表委員分別呼吁書法、曲藝、傳統節日、傳統禮儀等進入各級教育,可見傳統文化需要回歸。有人建議以家風帶動傳統文化延續,將一些特色文化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發特定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認同感,加強教師培訓等。不過,總體來說,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該怎么進入教材,進入課程,需要系統規劃。
重視留守兒童和鄉村教育,這是縮小城鄉差異的重要途徑。鄉村教育,是教育扶貧的重要手段。教育扶貧,涉及對偏遠和貧困地區教育的扶持,這要求首先明白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扶智的重要手段的道理,這也是很多代表委員高度重視的內容。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鄉村教育的發展,鄉村教育的大力推進則需要優質教師,更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因此,必須從制度上保障教師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加強鄉村經濟和文化建設,更要從政策上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權益。
針對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現狀,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提前刑責年齡,加強法治教育,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結合青年少身心發展的條件來看,這種建議不無道理。不過,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既要靠法律,也要靠道德教育,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丟。
另外,如何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緩解“擇校熱”,促進對民族地區、偏遠地區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實現精準扶貧和扶智,關涉教育公平和社會穩定。在這些方面,不少代表委員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容忽視。當然,立場不同,觀點難免有異,要從代表委員的言論中看到教育領域的共性問題和可行的應對措施。
“兩會”的結束,不代表各項社會問題的解決。代表委員們提出的議案提案,應該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催化劑。從各項教育議題來看,既要看到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聯系,從而加強整體規劃,也要看到一些長期性教育問題未得到解決,需要微觀的糾偏。而這些離不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終極目標和“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議題 公眾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