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有關教育的新聞與事件連續曝出:先是宏觀層面的教育部發文明確2016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要“科學劃片”,再到具體的事件,從河南新鄉延津縣城北學校“收差生錢獎勵好學生”到廣西永福縣堡里中心小學劃“學渣班”,從“女教師扎堆生二孩”現象到河南一所民辦學校規定“須下學期懷孕”,從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模范教師吳正憲深感揪心的因缺少靠背的板凳,農村學生“搖搖晃晃”地聽課到近日來海南海口、河南安陽先后發生的暴力傷害學生的極端惡性案……
關于教育問題的紛紛擾擾,伴隨著新的學期,伴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集中暴發在公眾的視野面前。無論是去哪里上學的問題,是能不能平等上好學的問題,還是教師權益如何保障的問題,甚至校園環境與安全的問題,當我們看到每一條新聞時,在百思不得其解、有違常理、“我也是醉了”等印象之下,都會刺痛著我們對教育焦慮的神經。
但是,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里,焦慮卻極有可能抵不過獵奇。在各類奇葩新聞層出不窮、刷新非常快速的環境里,關于教育的碎片化新聞很快就會被淹沒在茫茫的網絡空間里,問題終究還是隨著時間潛藏擱置。焦慮感也隨著時間被稀釋,特別是當內心一閃而過的焦慮并非牽涉自身,對種種問題又沒有太多感同身受的時候,焦慮感無非只是滿足了我們內心潛藏的正義。激情澎湃的表達與道德抒懷過后,焦慮極有可能也散盡了,或許,還來不及表達與呼吁,我們的目光就會被更新奇的新聞掠走了,直到問題再次暴露,焦慮才又再次陣痛。如此循環,不知不覺間便陷入了失望與麻木。即使我們的焦慮并非只是滿足一時的道德抒懷,但呼吁過后,吶喊過后,卻總激蕩不起任何浪花,也極有只是一次次地重復無力的哀號罷了。
在這個烏合化的環境里,人們舒緩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從眾。因為焦慮,所以從眾地下血本購買學區房,從眾地頭破血流擠名校,從眾地不斷給孩子施壓……焦慮讓家長們如同上了發條,讓學校使出渾身解數迎合焦慮。迎合之下,問題不斷涌現,于是上演了“收差生錢獎勵好學生”和劃分“學渣班”這類拿教育公平開涮的奇葩事件,露出了對教師強制“須下學期懷孕”的霸王嘴臉……
其實,對于“收差生錢獎勵好學生”和劃分“學渣班”這類的事件,在筆者看來,它們只不過是教育不公平語境里的冰山一角,無非是為了迎合一些好學生的家長對好孩子成長環境與學習成績的焦慮罷了。“女教師扎堆生二孩”現象與出現“須下學期懷孕”霸王規定,也終究會有健全法律作為保障。而在很多我們注視不到的農村角落,在我們的焦慮感觸及不到的邊緣地帶,對那些只能“搖搖晃晃”地聽課的孩子,我們更應該把焦慮投向他們,更應該給予關注和解決。
與對教育公平、教育問題的社會焦慮賽跑的是來自家長和學校對教育成果的焦慮。家長的焦慮體現在對一流教育的追求與教育所取得的結果上,而作為社會的焦慮則體現在教育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上。兩個焦慮聚焦點不同,在這種對孩子未來、對教育追求的焦慮之下,上一秒還在義正言辭地抨擊教育不公、體制缺陷、素質教育缺失的我們,當身份置換成家長后,那些對不公平教育環境的焦慮、試圖引導與規范的制度和理想化的呼吁就會輕易地敗下陣來。于是,那些不時暴露出來的可大可小的事件引發的焦慮就顯得是多么蒼白。
如果說關注和焦慮“收差生錢獎勵好學生”與劃分“學渣班”對教育公平的影響是教育水平和教育資源在焦慮之下走了樣,那么關注只能“搖搖晃晃”聽課的孩子,則是對整個教育體系、教育資源布局的深層次焦慮。
希望正在召開的兩會能有更多解決這種體系與資源不公的好聲音發出來,也希望這種焦慮與聲音不要輕易就被碎片化的環境所滌蕩干凈,而要真正長久地響徹在耳邊,指引著關注的靶心與改革的方向,讓真正的公平之花早日綻放。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碎片 時代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