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中國家庭跟蹤調查發現,中國目前的教育投入存在明顯的地區差別。值得一提的是,不斷增加的私人教育投入對實現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挑戰。
教育無論是對國家與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還是個人及家庭都起著關鍵作用。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影響著個人的就業、婚姻、社會地位。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女在競爭中落敗,如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大。
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教育投入水平也因經濟發展水平有顯著差異。1個上海女孩一年的教育花費等同于7個甘肅男孩。此外,父母相同學歷樣本中,對子女教育的年均經濟投入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男孩女孩的教育花費基本一樣。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年均經濟投入基本成正比例關系,父母學歷越高,對子女教育年均經濟投入越多。父母學歷“小學及以下”,對應子女教育年均經濟投入為1458元;父母“初中”學歷,對應1978元;父母“高中及以上學歷”,對應4092元。父母為“高中及以上”學歷,對子女教育年均經濟投入是父母為“初中”學歷的2.1倍,是“小學及以下”學歷的2.81倍。
這種因為私人教育投入不同所導致的教育差異對于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挑戰。當私人教育投入的比重占全部教育投入的比重越來越高時,家庭經濟差異就會直接對孩子教育投入產生影響,造成相同年齡的孩子所獲得的教育顯著差異的局面。
換言之,父母教育程度低、家庭經濟水平差、所處地區欠發達的孩子,一般其獲得的教育投入較少。這樣背景的孩子要能夠勝出,就需要通過加倍的個人努力。
果殼網刊文說,高收入家庭不斷把他們的資源,比如錢、時間和怎么才能在學校里表現更好的知識,投入到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教育成就當中。有學者研究指出,自1975年以來,受過大學教育的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其增長速度是學歷較低的父母所花的兩倍。有學者把這種幼教投資的不斷升級稱之為“幼兒競爭”,早期的童年經歷對贏得終身教育和經濟競爭至關重要。如何建設一個教育成就和家庭背景之間沒有那么大關聯的社會?或許,可以學習富人的做法,社會整體下大力氣增加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從出生的那天開始。兒童早期的教育投入在社會分層上的回報是巨大的。我們必須停止爭論這些措施的成本有多貴、實施起來有多困難,然后硬著頭皮干下去。近年來有很多關于投資師資力量,“提高教師水平”的討論,而提高父母養育子女的水平和改善兒童最初期的環境可能比這個還重要。讓我們在父母身上投入更多,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這意味著必須更新仍舊盤繞在我們腦中的觀念——教育問題不該由學校獨自解決。在確保孩子在幼年早期獲得認知刺激體驗方面做得越多,就越不用擔心學校教育失敗。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差距 私人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