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視乎娛樂化達到了無所不能的極端地步。對于傳統文化,抱著“娛樂至上”甚至“娛樂至死”的態度視乎已成為了年輕人的信條,對傳統文化缺乏敬畏,甚至拿傳統文化里的一些元素進行嘲諷,成為一些年輕人彰顯“個性”的做法,但娛樂應有邊界,面對傳統文化要懂得敬畏和傳承。
前短時間,著名話劇《雷雨》在北京進行公益演出,但是這場低票價、針對大中學生的公益場遭遇了“意外”,學生們的“哄堂大笑貫穿全劇”。文學上的精致,人物關系的復雜,臺上所有年輕人全部死亡的悲劇結尾,使得《雷雨》毋庸置疑的成為了中國戲劇經典的開山之作,但像這樣的哄堂大笑貫穿全劇卻是不得不引人深思。 這件事一經報道便迅速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其中關于青少年傳統文化的缺失顯得尤為“搶眼”。盡管文化經典早笑場,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些專家剖析出的“文化語境失衡”,“60年不變,表演僵化”,“文化審美的扭曲”等原因確實存在,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年輕觀眾文化素養的失落和對尊重經典的缺乏已成不爭的事實,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曾說:“不是因為有了莎士比亞才有了現在的文學英國,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注重文學的國家,所以才有了莎士比亞”。
青少年傳統文化的缺失直接說明了文化氛圍的“稀薄”。顯然在年輕觀眾中這方面的知識是缺乏的,在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提升青少年的藝術品位和藝術修養也是需要學校和政府努力的方向。北京人藝演出的《雷雨》,無論是對原劇本的挖掘還是人物表演上,并無失當之處,不斷地哄笑體現出了年輕觀眾的藝術修養的缺乏。在一些高雅演出中,即使你不一定非常認可演員的演出,但一定的藝術禮節必不可少,例如古典音樂會中,什么時候該鼓掌,什么時候該起立,包括穿著、表情等,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儀式”,甚至于顯得“刻板”,但就是在這樣的儀式中,藝術才能夠得到最好的尊重與詮釋。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傳統文化 青少年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