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源頭在上海,而上海的職教源頭又當屬今天位于黃浦區陸家浜路918號的上海商業會計學校內。早在1918年,我國民主革命先驅、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在此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這也是中國首次以學校之名開辦的現代職業教育場所。今天,“中華職教源”在商會校揭幕,三個主題展館試圖通過追溯百年職教的發展軌跡,正職教之名,強職教之責,傳職教之法。
“職教源”展館設在1948年建造的中華職業學校校友堂內。展館外辟有“大師園”,立有我國職業教育創立者和開拓者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三位大師的群塑。據“職教源”史料記載,1904年1月,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實業教育獲得了與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同等的地位,而且,實業教育也打破了傳統的科舉教育模式,設置了農務學堂、茶務學堂和蠶桑學堂。及至1909年,全國共有實業學堂254所,在校生達16649人。1917年5月,黃炎培聯合蔡元培、梁啟超、張謇、宋漢章等48位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改稱“實業教育”為“職業教育”,以改革脫離生產勞動、脫離社會生活的傳統教育為宗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1918年建立的中華職業學校,是我國職教史上首次出現以“學校”命名的現代職業教育之地,校內設有商業、機械、木工、搪瓷、鈕扣等科別,提倡“勞工神圣”,強調學生優良職業道德的養成,要有“金的人格,鐵的紀律”,提出“雙手萬能”“手腦并用”等職教思想。
“其實,在長期信奉‘為仕而學’的中國,職業教育興起之初,也是飽受偏見的。”負責“職教源”史料整理工作的方君杰老師說,在展館中特別挖掘出了兩則軼聞,頗具啟示意義。一是黃炎培一方面撰文為職業教育正名,另一方面還把在滬江大學附中上學的兒子轉學到了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土木專業,讓兒子剃了光頭,換上布鞋,每天伙食費減去一半,堅持在鐵路橋梁和建筑工地等處實習。二是針對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彌漫的偏見,蔡元培先生在聲援黃炎培時說過這么一段話:“職業教育好像一所房子,內分教室、寢室等,有各別的用處;普通教育則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樓臺亭閣等建筑起來。故職業教育所注重的,是專門的技能或知識。”
展出的《教育與職業》雜志創刊號極為珍貴。該刊問世于1917年10月,其封面以一個飯碗、一雙筷子和一只湯匙作為圖案,不料卻招致有些人的鄙視,認為原來職業教育就是“吃飯教育”啊。對此,黃炎培撰文申明,職業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二是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三是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后來他又加上了職業教育要“謀個性之發展”。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展館 中華 上海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