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大學:多年開展“紅色采風”活動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也是紅色資源寶庫。井岡山大學長期堅持以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讓紅色資源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夯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讓他們在紅色資源的哺育下茁壯成長。
2004年,學校組織相關專家和思政課教師,編寫出版《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校本教材,使學生系統把握井岡山革命史,學習井岡山精神,堅定做井岡山精神的傳承者,跑好“傳承紅色基因”的接力賽。
從2007年開始,學校堅持開展“紅色采風”系列活動,暑期組織大學生深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在縣、市,記錄當年紅軍感人事跡1000多篇,陸續出版了《井岡山的紅色傳說》6冊。藝術學院學生將部分傳說改編成動漫和連環畫,校團委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舉辦紅色故事會。
在井岡山大學,演戲、看戲都是必修課。學校牽頭創編音樂舞蹈詩《井岡山》,融匯了舞蹈、聲樂、戲劇、朗誦、情景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全景展示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2006年3月公演以來,12屆數千名音樂、舞蹈專業學生和國防生參加了演出,大一學生在修習校本課程“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時必看,其他年級學生在觀看節目同時參加攝影、繪畫、文學評論、觀后感等比賽。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學生徐磊從大一下學期到畢業,先后50次參與了《井岡山》在各地的演出。他說,《井岡山》讓當代大學生深入了解那段歷史,懂得了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臨沂大學:真實的沂蒙故事感動學生
沂蒙精神就是“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臨沂大學把沂蒙精神融入校園精神,加強文化育人。學校的校訓、校風、校徽、校歌等無不滲透著地域特色和沂蒙精神的文化內涵。臨沂大學開通了校內沂蒙精神育人電視頻道和數字廣播,在學報、校報開辟沂蒙精神育人專欄;創作了一批紅色雕塑、沂蒙精神長廊等校園文化景點,全面推進沂蒙精神“進校園”。此外,臨沂大學還以電影、話劇、歌舞等載體在學生中宣傳沂蒙精神,鼓勵、支持并指導學生組建沂蒙精神社團、開展社團活動,全面推進沂蒙精神“進頭腦”。
為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沂蒙精神教育,臨沂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校本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沂蒙精神與沂蒙紅色文化”,研發編寫相關教材,開展系統的、專題性的沂蒙精神教育。目前,該課程已成為臨沂大學最有活力、最受學生歡迎的通識課程之一。“這些課程中有很多很多的案例教學,有很多離我們很近的真實的沂蒙故事,生動而又讓我們感動。”臨沂大學大二學生陳思說。
為把沂蒙精神融入學科平臺建設,加強理論育人,臨沂大學成立了沂蒙文化研究院、山東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對沂蒙精神、沂蒙文化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臨沂大學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需求,確定了建設“全國知名、區域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型大學”的辦學定位,以及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定位。提出了“六個全面推進”的戰略布局,確立了著力建設的四大體系,以實現把沂蒙精神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加強創新創業育人的目標。
河北師大:師生自創自編自演《西柏坡》
西柏坡精神以“兩個務必”為核心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創作過程有如親歷共產黨人在西柏坡的光輝歲月,參加演出實踐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讓我更加堅定了入黨信念。”在參與本校師生創作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西柏坡》后,河北師范大學青年舞蹈教師蘆航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多年來,河北師大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及其時代內涵,將西柏坡精神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資源,通過建基地開展實踐體驗、進課堂系統學習、成立中心研究引領等形式鑄魂育人,收到積極成效。“西柏坡精神已經成為我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豐富資源。”河北師大黨委書記趙月霞說。
河北師大很早就與西柏坡紀念館建立合作關系,將西柏坡作為本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并在教育方式上堅持“三個融入”,將西柏坡精神通過理論教學、日常教育、實踐體驗,助力本校宣傳思想工作深入開展。
在理論教育方面,河北師大以組建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為依托,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將西柏坡作為黨史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中國道路教育的“點”,深入挖掘,系統分析,使理論有現實支撐,變得可感、可信。
2015年初,為紀念中共中央進京“趕考”66周年,河北師大音樂學院400多名師生自創、自編、自導、自演的音樂舞蹈史詩《西柏坡》,于3月20日晚在石家莊人民會堂成功首演,得到近2000名社會各界觀眾的一致好評。“如此形式,打開了革命歷史情懷在青年人中有效傳播的新思路。也激勵我們懷揣‘西柏坡精神’,努力實現中國夢。”該校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同樂說。“吟唱《進京趕考》,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力量感和使命感。”主演劉梟同學激動地說。
延安大學:請老紅軍老八路給學生做報告
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015年12月25日晚,延安大學2015年“祖國·社會·人民與我”演講比賽決賽舉行,12名選手依次登臺,抒發愛國情懷,闡述延安精神,展望人生未來。這項發端于1986年的賽事,已經走過了30年。
為了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品質、鍛煉學生意志,延安大學從建校初期就要求學生出早操,全體學生上早操的壯觀景象在這里持續了70多年。延安大學的學生軍事訓練,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也已經堅持了40多年。軍事訓練中,學生們把校徽印上軍旗,把校訓當作口號,把校歌作為比賽內容,把窯洞廣場作為練兵場,磨煉意志品質。
延安大學把延安精神教育當作責任,在抓好本校師生教育的同時,還充分利用學校和延安的歷史資源和人才優勢,拓寬延安精神教育的范圍。1990年,陜西省委把延安大學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原陜西省教委、共青團委和延安大學聯合創辦的“窯洞大學”也于1991年暑假開學。隨后,共青團中央把延安大學確立為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自1991年以來,“窯洞大學”已對全國各地數百所院校的10多萬名師生進行了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延安大學的延安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參觀革命舊址,請老紅軍、老八路、老校友做報告和開展校史教育,成為對學生進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切入點。學校建設校史陳列館,確立了“立身為公,學以致用”的校訓。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兩課”的主渠道作用,在理論教學中滲透延安精神,在實踐教學中將延安革命紀念館和革命舊址作為教學基地。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三山 精神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