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湖南省岳陽市校企合作大會上,岳陽長煉機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文科向與會的職業學校負責人大聲進言:“職業院校一定要搞清楚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兩年前的校企合作大會上,我曾經說過職業技能最重要,兩年后我終于明白,企業最需要的是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人才。職業精神才是第一位的。”作為職業學校校長,聽到企業老總講出這樣的話,觸動很大,相信很多同行也一定會有同感。
在能力本位體制下,一些學校片面強調動手能力,自然就忽視了人的發展當中很多重要的元素,文化素養、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特別是作為職業核心素養的職業精神,基本就成了個搭頭。更具體的表現就是,職業精神培養沒有列入課程計劃、沒有進入課程設置、沒有納入德育體系、沒有配備專門教材。有的就業指導課程里面包含少量內容,卻根本起不到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作用;在專業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當中,也基本沒有滲透職業精神培養的內容。
長期以來,職業學校的鐵律就是培養學生一技之長,就像普通學校把學習知識擺在第一位一樣,職業學校是把學習技能擺在第一位的,知識本位和技能本位分別成了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的重大誤區。很多家長送讀的期望就是讓孩子學到一個謀生的手藝,不少學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傳給學生一門就業的技術,一些上級行政部門考核學校質量的手段就是一個技能大賽,能力本位體制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在理念上強調職業教育要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主要也只是在技能上做文章,讓學生就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上手。
忽視職業精神培養的結果是,學生走出校門進入企業后,師傅帶徒弟,技能很容易掌握,但完成學生到員工身份的蛻變卻很難。很多學校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學生開始進入企業時都充滿了新奇感、興奮感,可是扛不了幾天就想家了、哭鼻子了、要逃了。為什么?缺乏吃苦精神,缺乏服從意識,是主因。吃不得苦,意志品質差,體能上會受不了;不懂得服從,沒有紀律意識,和管理層及同事不能和諧相處,心理上又受不了。這樣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等于剛走入社會就遇上當頭一棒。初入企業的學生之所以穩定率不高,基本是缺乏良好職業精神造成的。
來自一線的企業家給職業學校的校長們上了很好的一課。我們在人才培養上確實到了該轉變觀念的時候了,無論什么層次、什么類型的教育,都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職業學校必須堅持按社會需要、企業要求來辦學,重技能,更重育人,把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放在突出位置。
姚文科有些話說得非常直白,卻發人深省,“我們不指望本科畢業生大學那四年學到的東西能夠用上多少,來到企業就得一切從頭學起。我們也不指望中職學生在校的兩年能夠把技術技能學到多好,來到企業還得繼續當學徒。我們最指望、最希望的,就是來到企業的學生能具有很好的精神品質。在企業里面,只要愿意學習,加上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發展空間是很大的”。
第一,一定要將職業精神培養納入學校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只有在頂層設計上做到這一點,具體教育教學上才可能有職業精神培養的位置,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課堂教學才會有保證。
第二,一定要加強學生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而且能讓學生近距離了解、認知社會生活,磨煉意志品質,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
第三,一定要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學生初入企業,之所以難以完成學生到員工身份的蛻變,主要還是文化上的不適應。職業學校跟普通學校在文化上必須要有區別,應該是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校園文化。筆者所在學校這幾年引進了現代企業“9S”管理模式,讓學生在學校就開始接觸并慢慢接受和適應現代企業管理文化,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使其在態度、作風、習慣、守紀等諸方面都有較大提升,明顯縮短了他們在企業的適應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