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粵北山城英德,相信許多人的印象都是那醇香的英德紅茶和迤邐的北江風光。日前,“V觀清遠智造”采訪團一行走進英德,揭開了英德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神秘面紗,也使英德“智造”成為了這座粵北山城的新名片!然而,筆者在隨團采訪過程中,不止一次聽到企業相關負責人“吐槽”,即便企業予以高薪誠聘,但想要招聘足夠數量的技術工人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在制造業迎來“工業4.0”時代之際,各種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然而,無論科技水平如何進步,高素質的勞動者都將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因此,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不僅是英德企業的一筆寶貴財富,更是實現英德“智造”的人才基礎。然而,目前許多企業出現的“招工難”現象,說明英德本土的勞動力培養模式普遍處于“高、低”兩個層次上,而作為中流砥柱的技術工人的供應量則相對匱乏。
那么,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勞動者,已成為了職場上的“香餑餑”,實現了從“藍領”到“金領”的成才之路。目前,清遠正在打造省級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基地,隨著省內外多所高職院校相繼落戶,筆者建議英德相關部門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通過創辦分校、合作辦學、委托培養等多種形式,積極培養英德企業所需的技工人才。同時,英德本土的職業教育機構也應主動和當地企業對接合作,通過打造“雙師型”人才培養平臺,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來培養“訂單式”人才。
如今,究竟如何才能夯實英德“智造”的人才基礎呢?筆者認為,英德企業與其為“招工難”而發愁,不如攜手各類職業教育機構,通過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方式來共同打造粵北技工人才培訓基地。在國務院去年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當中,明確提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的培養路徑。
此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目前通過網絡平臺開展職業教育已不存在技術障礙。筆者建議,英德各類職業教育機構不妨創辦“網上職校”、“手機職校”,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培養成本,而且能夠滿足在職人員的培訓需求。如果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理論培訓,再結合參訓人員在工作崗位的實操表現,還可以提供相應的技術資質評定,從而為英德“智造”提供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