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8年,清遠市建成以“市中心區域、英德、連州”為中心的職業教育系統服務網絡
2014年4月11日上午,2014年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在清遠工貿職業技術學校展開信息技術技能競賽。圖為網絡搭建與應用競賽現場。 (清遠日報記者 羅金華 攝)資料圖片
今后,高中選修學分或在高中畢業學分中比重增加,初中升高中或許不再是“一考定勝負”,學校可以根據辦學需要和辦學特色制定錄取方案,實行綜合錄取、特長錄取和推薦錄取等多種方式。另外,到2018年,清遠市基本建成以“市中心區域、英德、連州”為中心的職業教育系統服務網絡,形成具有清遠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今年9月,《清遠市教育現代化發展規劃(2015-2020年)》出臺,明確了分三階段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到2018年努力創建成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上一期《清遠教育》從總體目標、教育改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對《規劃》進行詳細解讀,本期關注《規劃》對普通高中、職業教育、教師培訓、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要求和部署。
職業教育:到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80%達到省重點以上
今年從清遠一家職業學校畢業的羅同學順利進入東莞一家模具廠工作,三個月轉正后的工資有4000多元,這令幾年前想輟學打工的他興奮不已:“有一技傍身,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
和羅同學一樣,近年來,清遠職業教育將大批山區的孩子輸送到城市,讓他們有一技之長,也使得數千個家庭因此脫貧致富,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職業教育系統的表率。
《規劃》提出到2018年全市基本建成以“市中心區域、英德、連州”為中心的職業教育系統服務網絡,專業布局調整基本到位,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清遠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到2020年,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借力“廣清教育對口幫扶”,推進兩地中職學校多種模式的聯合辦學、對口合作、集團化發展。同時,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省重或省示范性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及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到2018年,全市有2所或以上職業院校成為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性學校,建有2個或以上省級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基地)。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80%達到省重點以上。
在省級職教基地建設方面,到2020年,建成擁有10所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在校生規模達10萬人,以高職教育為主體,涵蓋中、高職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示范基地。
改革普通高中辦學體制和育人模式,大力扶持優質民辦高中發展,建立起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多模式、多取向、開放型的優質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到2018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以上。
大力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嘗試推行選課走班教學。豐富高中選修課,擴大選修學分在高中畢業學分中的比重。建立規范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擴大學校招生自主權,由學校根據自身辦學需要和辦學特色制定錄取方案,實行綜合錄取、特長錄取和推薦錄取等多種方式。
陽光教育:到2018年全市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超97%
特殊兒童的教育也是《規劃》關注的重點之一。《規劃》明確,通過實施《清遠市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14-2016年)》和《清遠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
加強市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促進其成為全市特殊教育的實驗基地、指導中心、培訓中心、職教中心和教學研究中心。新建清城、清新2所綜合性、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改建、擴建英德、連州、佛岡、陽山4所特校為標準化特校。建設連南、連山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常住人口4萬以上的鄉鎮100%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到2018年,全市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視力、聽力、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以上,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75%以上。
促進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出臺和落實《清遠市關于促進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的意見》。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舉辦民辦教育。建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另外,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到2018年,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含政府購買服務)比例不低于80%。
終身教育:建設“四位一體”縣域職業教育中心辦好涉農專業
除了普通高中、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規劃》也將目光投向了終身教育,并提出多元化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遠程教育,把終身教育納入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終身教育的全民化、社區化和終身化。
清遠作為農業大市,非常需要現代化的農業人才。《規劃》明確要創新農村、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建設一批“四位一體”的縣域職業教育中心,辦好涉農專業,打造民族特色專業。依托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結合農村綜合改革和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廣泛開展農民實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技術和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文化培訓,促進農民素質提高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農民致富能力。
建成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社區教育網絡。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培訓活動,以在職人員、失業人員、老年群體、外來群體、青少年等為對象,扎實開展崗位培訓、再就業培訓、社會文化生活教育和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到2018年,全市50%以上的縣(市、區)創建成為省社區教育實驗區。
強師興教: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聘的教師先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今年10月9日,清城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全區95名中小學校長赴廣州育才中學、廣州華僑外國語學校、東風西路小學和越秀區鐵一小學參觀學習。外出培訓、交流學習,是我市提升教師素質的一大舉措。
除此之外,《規劃》還明確,鼓勵學校引進廣州市名校退休教師到校任教。加強農村學校緊缺學科教師培訓,特別是開展適合農村學校所需要的“全科”教師培訓。有計劃地補充農村中小學急需的英語、計算機、音樂、體育、幼兒教育、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師,優化教師隊伍學科結構和年齡結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啟動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逐步解決農村中小學英語、計算機、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不足等結構性矛盾。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聘的教師必須先安排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積極推進城鎮教師對農村的支教工作,通過教師走教、支教、志愿服務等方式彌補農村小學和教學點學科教師不足。
與此同時,建立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于交流總數的20%。
教育信息化:2016年底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覆蓋率100%
2014年4月開始,僅有11個學生的英德市黎溪鎮中心小學黎明教學點,用上了大屏幕平板電視和筆記本電腦上課,“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成了過去式。這些孩子與城里學生一樣,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我市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縮影。
《規劃》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用現代信息技術監控教育現代化進程。在實現“校校通”基礎上,到2016年底,基本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覆蓋率達到100%。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教師管理體系。將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
建立“中心學校帶教學點”、“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教學組織模式和“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多種形式,逐步形成強校帶弱校、優秀教師帶其他教師制度化安排。到2018年,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活動教師參與面達到80%以上,逐步形成本地化的特色應用活動、品牌項目,有效推動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和普及。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連州 英德 清遠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