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華北、東北地區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得當地群眾再次感受到了大氣污染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和健康帶來的危害及影響。而這些年世界各地頻頻發生的暴雨、颶風、海嘯、洪水、泥石流等極端氣候與生態災難事件,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青少年擔負著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我國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大國,也是世界上氣候變化影響脆弱型國家之一,應對氣候變化更是任重而道遠。今年3月,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并且首次提出了“綠色化”的理念。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把綠色發展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并列為“新發展理念”。這些文件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唯此才能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青少年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增強青少年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意識刻不容緩。
2015年3月18日,來我國訪問的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在清華大學發表了題為《大學與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的主題演講。一所國外知名大學的校長在中國大學的講壇上談論氣候變化問題,我想演講人所要提供的主要是這樣一個信息,學校和學生都應該關注氣候變化,都應該積極面對和迎接氣候變化的挑戰。
同時,這件事也說明,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來傳播氣候變化理念,影響社會輿論,增強社會與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使得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動員起來,共同去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增強青少年的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意識顯得十分重要。要讓廣大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有基本的認識,明確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主動地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中來。
最近,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學生做了“中國中小學生氣候變化及環保意識調查”,該調查提供的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中小學生中,有59.5%的學生認為氣候變化非常重要;80%以上的學生認為個人行為對氣候變化有影響;80%以上的學生愿意通過“節約水電能等日常行為”來應對氣候變化。這些數據說明,總體上看,我國中小學生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的認知情況良好。
但是該項調查的數據也顯示,學生對氣候變化相關專業詞語的了解程度還不到50%,對相關專業詞語的熟悉程度僅在10%左右。這說明,我國中小學生在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上還不容樂觀,還須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對氣候變化等相關知識有更多的了解,進而更好地樹立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意識,并化作自己的自覺行動。
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它關系國家、社會、民族乃至人類的發展。因此,從世界范圍看,它是需要全人類、需要整個國際社會共同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而從國內看,它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這就需要建構“政府主導,媒體推動、非政府組織(NGO)促進,企業擔責和公眾參與”“五位一體”的行動框架。
青少年是各項社會活動的主力軍,理應成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積極投身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行動,為促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為實現低碳生活、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好的行動要有好的機制保障。要使青少年,特別是中小學生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行動落到實處,并且能夠持之以恒,堅持下去,政府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要有相應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學校則需要將此項工作列入日常學生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工作之中,并采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行動。
筆者所在的中國氣候傳播中心這幾年舉辦了“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的“四進”活動,開展了《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和《中國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的調查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加深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的認知,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工作。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舉行,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重要會議。國際社會都期盼這次會議能夠在促進世界各國向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轉型方面發出明確信號,能夠達成一項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約束的協議,這將對全世界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青少年 綠色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