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綿高速公路德陽南站出口旁,一臺巨型風力發電機不停轉動,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德陽,國家重裝基地,聚集了中國二重、東電、東汽三大重裝巨頭及上千家配套企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三大廠的建設發展不僅帶動了德陽機械行業發展,也引領了各類技工、中專學校的興辦熱潮,開啟了德陽職業教育的最初模式。數十年來,職業教育一直與這座城市休戚相關,從成功創建西部職教基地,到著力打造西部職教高地,一串串閃光的足跡,讓德陽這座“重裝之都”愈加生動、美麗。
在德陽有這樣一條馬路,門對門矗立著兩所國家級示范高職學院。一個390萬人口的地級市,擁有2所應用型本科學院、6所高職學院(其中國家示范性高職學院2所)、18所中職學校(其中國家級示范性中職學校3所、國家重點中職學校5所),各類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共14萬人。這樣的職業教育規模全國罕見,西部唯一,這就是德陽,四川唯一的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區,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根基的城市。
破除條塊分割 盤活職教資源
在校企聯系如此緊密的背后,德陽職業教育也有著許多無奈。二重、東電、東汽三大重裝企業是央企,10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有央屬、省屬、地屬還有民營。職業院校有省管、市管、企管、民辦,條塊分割,各自求生,這一度是德陽職業教育改革中難以逾越的鴻溝。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用”為先,如何做大職業教育這塊蛋糕?德陽打破部門、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不論公辦、民辦、企業辦、部門辦,還是省管、市管、中央管,不論是高職、中職還是農村成教及各類培訓機構,只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并納入德陽職教體系,在財政、土地、招生、就業、稅收、貸款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雖然“雞”不是自己的,但“蛋”下在德陽的“窩”里,面對職業教育的未來,市委、市政府展現了遠見與卓識。
走進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德陽文化地標——德陽市圖書館,就坐落在校園里;國家機電職教實訓基地、國家裝備制造創新中心、東汽工模具研究所亦在其中。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司徒渝認為,這些都是省市共建、校企共建的結果。政府推動、上下聯動、校企互動、市場驅動,實現各種要素的優化配置,將潛在優勢變成現實優勢,共建共享,使德陽職業教育形成一汪活水。
校企共建,讓企業飽嘗甜頭。東電生產世界一流的500噸三峽轉輪“巨無霸”;二重自研自制自有知識產權的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每一個大中小項目的關鍵環節,都能見到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影子。與職業院校共建共享,企業要人來人,要技術來技術,做大做強有了堅強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共建共享也讓學校大大受益。在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近年有企業參與共建或共管的實訓室49個,校外實訓基地576個,設備總值達到近億元,鋼結構實訓室、陶藝實訓室等還能應企業要求實施生產,學院院長李輝說,“學生在校3年,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真刀真槍’操練,實訓課占到學生課程設計的60%,學生畢業就可以直接上崗,不需企業二次培訓。”
共建,各展所長;共享,各取所需。不但如此,德陽職業院校的“外向度”大增,2004年至今,德陽職校每年培訓企業職工10萬人次、農民40萬人次,11年間總計為德陽企業輸送技術工人10多萬名,還有更多的“德陽造”職校生被外地企業“搶”走。省市共建,理順了關系,校企共建,更貼近市場一線。如今的德陽職教,校企共編教材、共建企業兼職教師人才庫、共研項目、冠名辦班、短期代培,已經成為常態。
創新發展模式 推進產教融合
近年來,德陽市各職業院校結合專業實際和區域產業實際,在總結訂單式、工學交替、“2+1”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模式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創新職教模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融入了學校教育因素的一種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一種新的形式。德陽轄區內的四川省商貿學校、廣漢職中、德陽安裝技師學院、什邡職中4所學校率先試點,將學徒制與現代職業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如四川省商貿學校在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試點探索的“36333”現代學徒制,第一學期在企業學習3周,第二學期在企業學習6周,第三、四、五學期在學校理論學習3周,其他時間都在企業學習。
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中的一元是職業學校,主要負責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等校外實訓場所,主要負責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專門培訓。如德陽慶玲機械電子工業學校以德國“雙元制”為指導,學校主要負責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慶玲實業的各企業主要負責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專門培訓。
德陽80%的中職學校普遍采用校中廠(場)等教學工廠模式,如中江職中、綿竹職中,自籌資金或引入社會資金建設校內生產型教學工廠(場),將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學校,為學習者提供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學習環境,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使學生得以在一個近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各種知識和能力,一進入企業就能獨當一面。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省經信委和德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體制創新、省市共建、產業對接、校企合作”原則,規劃497畝地,投入6億元,與行業、企業共建“四川工程產學研園”,將行業技術中心、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小微企業孵化器、研試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引入園區,建立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科技創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等協同服務體系。目前該園區已有在孵企業28家,“畢業”企業12家。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重裝之都”的職教路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