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寒氣逼人。在西吉縣平峰鎮,大山深處李岔村的教學點,當了40年鄉村老師的張懷春今年不再為怎樣過冬而發愁了。他一個人守護的教學點,已經用上了暖氣。山谷里寒風陣陣,可教室里溫暖如春。
在寧夏,這個冬天所有學校的師生都用上了暖氣,告別“火爐取暖”。而這,只是寧夏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通過農村基礎教育設施改造、信息化建設等措施,促進了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鄉村學校得以“揚眉吐氣”。
農村小學徹底告別“火爐取暖”
塞上的冬季漫長而寒冷,采暖期達5個多月,曾幾何時,過冬成為農村學校師生的苦和痛。為解決這一問題,從2013年起,寧夏將農村中小學供暖設施改造列為自治區民生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對全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能源消耗大、污染環境、安全隱患突出的火爐供暖進行全面改造,改造為智能控制、高效節能、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的數控鍋爐和電暖設施。
今年寧夏投入1.24億元用于改造農村中小學最后81萬多平方米的供暖,覆蓋農村學校、教學點1485個。隨著這一改造的推進,張懷春所在的教學點徹底告別了“火爐取暖”的歷史。
“做夢都沒想到,我們這個大山里的教學點都能用上暖氣,真是太好了!”從10月25日開始,這個山窩里的教學點通上了暖氣,張懷春再也不用起個大早為學生們生爐子。
倪金喜中專畢業就到了海原山區,一頭扎進了教學點,一干就是8年。她所在的高崖鄉沙窩教學點一度面臨“關門”,“教室沒有門,窗戶都壞掉了,四處透著風,冬天冷得直跺腳”。
今年,這個教學點實施了農村薄弱學校改造項目,不但新蓋了教室,還硬化了校園的地面。最令倪金喜感動的是,教室里裝上暖氣,她和30多個孩子將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學校的條件比村委會好多了!”西吉縣震湖鄉李章村新來的第一書記李進海,是區教育廳派駐村的扶貧干部。他介紹說,在李章村,如今適齡兒童都進入校園,學校辦學條件一年比一年好,往縣城轉學的學生沒有了。今年,李章村一名孩子考上北京師范大學,成為村民的榮耀。
在西吉縣平峰中學,來自縣城的陳霞去年大學一畢業就成為這所農村中學的物理老師。“學校里的條件比家里好。”去年以來,平峰中學建成了教師周轉房,老師每人分了一間,校園里都通上了暖氣,冬天一點都不覺得冷。
“環境好了,人也就能靜下來,干工作更有勁兒了。”陳霞說,自己除了白天教課,晚上還給寄宿生輔導功課,每天都過得很充實,“看著孩子們的學習一天天進步,覺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信息化建設讓鄉村教師“洋”起來
在西吉縣吉強鎮泉兒灣教學點,55歲的馬長貴已經工作了30多年。這個教學點學生最多的時候有30多人,如今只剩下一年級的8個學生。僅有馬長貴一名老師,承擔了所有課程的教學。
最令這位“全科”老師頭疼的是音樂課,“沒學過音樂,也不會唱歌,真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嘴!”
去年,泉兒灣教學點裝上了教育資源遠程接收裝置,教室的黑板上裝了一塊電視。經過幾番培訓,馬長貴掌握了這個電視的使用方法,只需動一下鼠標,就能打開通過衛星接收的精品課程資源,這樣一來,他上音樂課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電視里有老師在教,而且人家都有手風琴、鋼琴在伴奏,學生們很愛聽,學起來也快。”馬長貴說,如今,音樂課成了孩子們最愛上的課。課余時間,他也會打開音樂視頻,讓孩子們跟著唱。
有了教育資源遠程接收裝置,在山里教書一輩子的馬長貴覺得“洋氣”多了。在寧夏山區農村,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有這樣的感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城里的課是怎么上的,孩子們的言行舉止也受到了熏陶”。
在教學點遍布的寧夏南部山區,由于環境惡劣、交通不便,長期以來青年教師不愿來、留不住,山里的孩子也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2012年國家啟動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寧夏教育部門意識到,這是解決教學點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契機。2013年,寧夏把此項工作列為自治區民生項目之一。
該項目為寧夏南部山區283個教學點配備衛星數字教育資源接收設備,國家為每個教學點投入5000元,為了提高設備的檔次,寧夏又劃撥專項資金為每個教學點配套投入7000元,每個教學點共投入1.2萬元。
此外,針對教學點教師年齡偏大、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等問題,寧夏組織全區283個教學點的專職教師參加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培訓,使參訓教師基本掌握了設備的操作、資源下載、整理和教學應用。
如今,在山區的各教學點,老師們紛紛結合教學點項目設備和實際情況開展應用活動,形成了“人停機不停,師生堂堂用”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一師一校堂堂用”“兩師、三師、多師輪流用”“音樂、美術一起用”“愛國影片大家用”“校內局域網絡共享用”等多種模式,得到了當地家長和孩子的歡迎。
“‘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有效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讓最偏遠山區農村的孩子也能與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促進了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我區農村教育發展插上了翅膀,點燃了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希望。”區教育廳廳長郭虎說。
一個學前教育的春天將在寧夏農村到來
初冬的上午,海原大山里已寒風陣陣。在西安鎮幼兒園,孩子們吃過早飯,在溫暖的教室里和老師一起看動物模板,不時還用小手比劃著。
這個幼兒園投入使用才一年,已經配置了電子琴、美術室、舞蹈間等,每個來幼兒園的孩子都能接受藝術的熏陶。“由于孩子沒有那么多,老師能做到手把手地教。”園長徐海英告訴記者。
在這個達到國家二類標準的鄉鎮幼兒園,每個孩子每月的保育費僅140元,每天三餐費用8元。全園目前有45個孩子,住宿、活動的空間明顯比很多城市幼兒園要大。
徐海英說,按照學生收費的情況,幼兒園肯定入不敷出,但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縣政府按照生均300元撥付經費。同時,為了確保每個孩子都有學上,自治區還對學前一年的兒童按照總數30%的比例給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資助。
“鄉鎮幼兒園收費低,就是要通過政府補助辦學,引導更多的鄉村兒童進入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海原縣教育局副局長李占平說。
同心縣新區幼兒園是一所輻射周邊鄉鎮的民辦幼兒園,有170多個孩子在此接受學前教育。寬敞明亮的教室,塑膠操場上有各種體育器械,“這些基本都是政府無償提供的,我們再辦不好幼兒園,就對不起社會各界了。”園長金鵬梅告訴記者。
金鵬梅介紹,這是一所公建民辦的幼兒園,由民辦機構負責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及設備更新。由于各方面條件優越,幼兒園開辦以來,得到了家長的信賴,附近農民都將孩子送了過來。
在寧夏山區,公建民辦幼兒園正成為一種有益的模式,有效補充了基層公辦幼兒園少、學前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政府提供基本公共設施,由民辦機構辦學,政府對其辦學行為加以規范和監督,這是行之有效的促進基層學前教育發展的模式。”同心縣教育局副局長陳連吉說。
郭虎介紹說,5年前,寧夏學前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學前3年毛入園率為50.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6.6%)。為彌補學前教育的短板,2011年,寧夏出臺《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明確學前教育的目標是“利用3年時間,全區共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19所,鄉鎮中心幼兒園覆蓋率達到50.8%,到2013年,全區在園幼兒達到18萬人,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59%以上。”
2011年~2014年,寧夏共投入8.35億元,建設幼兒園434所,新增幼兒學位9.59萬個,2014年全區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66.99%。根據第二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2014-2016年),到2016年,寧夏全區前3年毛入園率將達到72%,學齡幼兒約為27萬人,入園人數約19.5萬人。
郭虎盼望著,一個學前教育的春天即將來到寧夏農村。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寧夏 山村 學校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