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孩子急需哪些精神滋養,他們的精神世界又有著怎樣的渴望?2015年,《知心姐姐》雜志社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共同發起“中國孩子精神成長需求調查”,并于日前在深圳召開的“教育的未來——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2015年教育論壇上發布調查結果。調查歷時兩個多月,覆蓋北京、上海、武漢、哈爾濱、深圳等9個城市,近萬名中小學生參與調查,共回收5215份有效問卷,其中近百名中小學生接受記者采訪。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對精神成長的四大渴望。
面對家庭:
渴望父母足夠的傾聽和認同
一個孩子的精神世界能否長成參天大樹,關鍵在其根系是否繁茂健康。一個家庭的精神生活對孩子的精神成長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孩子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父母是否也在精神層面給予了他們足夠的關照?
先來分享一組數據:
父母或家人和你聊天時,通常會聊哪些話題?
調查中,58.1%的孩子會跟父母談興趣、交友和成長的煩惱;56.7%的孩子和父母經常交流學習問題;42.6%的孩子和父母經常交流生活話題,如吃飯、穿衣、安全等。除此之外,一些父母會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和心情(29.9%),還有些父母會和孩子討論社會事件、國家大事(24.2%)。
當你遇到困難和困惑時,家人會怎么做?
調查中,63%的孩子表示家人愿意陪自己一起想辦法。相比之下,只有3.4%的孩子表示家人會不跟他們交流,直接用行動解決問題。
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不再局限于生活需要和學習成績,并且愿意引導孩子解決成長問題。這些父母正在嘗試著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
與此同時,孩子們的回答也展現了他們的渴望:
當你和父母想法不一致時,通常你會怎么做?
在調查中,50.7%的孩子選擇“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期待父母能聽到”;30.4%的孩子選擇“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努力說服父母認同”。
你期待家人可以在哪方面做得更好?
調查結果顯示:26.2%的孩子希望家人“不和別人做比較,關注我的進步,給我更多鼓勵”;23.8%的孩子希望“當我不想做某件事時,父母不會強迫我去做”;18.1%的孩子希望“當我們想法不一致時,父母可以多聽我說”;10.31%的孩子希望家人“多學一些教育方法,不要總是簡單粗暴地對待我”;只有2.1%的孩子表示“希望多給一些零花錢,多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由此可見,比起物質的滿足,孩子們更加期待父母給予精神層面的尊重和關愛,給予他們更多的表達空間。對孩子們來說,父母的傾聽才是真正的愛。
面對學校:
渴望獲得友誼和學會做人
為什么要上學?面對越來越多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孩子們,父母、老師、教育專家都在試圖給他們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答案。然而,啟動孩子們心中對學校產生向往的鑰匙,其實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你期待從學校生活中收獲什么?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孩子們。37.3%的孩子渴望獲得友誼;28.7%的孩子渴望獲得知識;20.4%的孩子渴望掌握技能、發展興趣愛好;只有13.6%的孩子渴望把學習搞好。
童年的伙伴是孩子們精神成長之路的同行者。對于現代孩子來說,學校是他們收獲同伴友誼的重要場所。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獲得認同感和自信心。這些都是孩子精神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養料。
那么,目前學校生活給孩子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在調查中,24.7%的孩子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事”;24.5%的孩子變得“更有想法”;22.7%的孩子得到“情感的支持”;21.8%的孩子“發現了自己的優勢,變得更自信”;只有6.3%的孩子認為自己“除了學習知識以外,沒有其他收獲”。
我們認為,這些影響同樣與孩子們對人際交往和集體認同感的渴望有關。集體生活中與人交往的經驗讓他們了解到:什么樣的人受歡迎,什么樣的事會得到肯定,怎樣在集體中發聲,怎樣在友誼中保持自我……從長遠來看,這些寶貴的經驗比做對一道考試題更能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除了益友,老師在孩子精神成長中的引領作用同樣不可忽略。在調查中,除了學習問題,孩子們表示希望能和老師在這些方面有更多溝通:和同學之間的事(40.1%)、最近家里發生的事(11.8%)、最近看的電視節目或玩的游戲(11.7%)。
孩子的回答讓我們看到:除了傳授知識、答疑解惑,他們也在期待著與老師之間亦師亦友的精神交流。
面對社會:
渴望有參與體驗和實踐的機會
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很多父母擔憂孩子受到不良社會現象的侵擾和傷害,不希望他們的精神世界被污染。當我們想要為他們擋住眼睛、捂住耳朵的時候,孩子們正在渴望了解自己生存的環境。
在調查中,我們向孩子提問:看到新聞中“虐待小動物”“老人摔倒了沒有人攙扶”“同伴之間的暴力事件”等社會新聞,你會有什么反應?
48.3%的孩子表示“想知道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想了解背后的原因”;只有4.3%的孩子表示“這些事與我無關”。
精神成長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學會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一棵樹木是否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最終要看其能否經得住大自然的考驗。孩子們接受的所有教育,歸根結底都是在為將來走入社會做準備。他們需要了解社會的途徑,渴望著參與實踐的機會。
在調查中,問到“對于社會事件或社會人物,你更傾向于相信哪一方的想法”時,34.9%的孩子表示更傾向于認同“自己的社會實踐與體驗”中獲得的想法;30.9%的孩子表示更認同“家庭和父母”的想法;只有5.4%的孩子愿意相信“網絡”;3.5%的孩子傾向于認同“娛樂節目或偶像的觀點”。
面對社會、面對世界,很多孩子已經不再滿足于成年人為他們準備的標準答案,他們渴望通過真實的實踐和體驗,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
面對自我:
渴望成為生活和未來的主人
孩子的精神世界從弱小到強大,從單調到豐富,需要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種養分,并且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但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孩子自身對精神成長的渴望。
在調查中,83%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能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做主”;11.2%的孩子認為“長大就得獨立,這是長大的標志”;只有3%的孩子認為“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大人會幫我安排好”;2.8%的孩子認為“什么都自己想好累,過一天算一天唄”。
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哪種人?
在調查中,35.1%的孩子渴望成為“充滿勇氣,敢于不斷挑戰、創造新事物”的人;31.7%的孩子希望成為“有優異的能力,能夠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人;13.6%的孩子希望“有獨特的思想,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孩子們的回答告訴我們:他們正渴望著獨立地思考,挑戰新事物,在對未知的探索中發現新的自我。
生活中,雖然很多人都在為孩子提供各種解答困惑的答案和方法,但他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驗證,并且獲得了別人的尊重和認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真正在意的或許并非答案本身,而是獨立思考的探索過程和收獲。
本次調查,孩子們展示了自己對精神成長的各種渴望,我們希望他們的渴望能夠得到尊重,得到及時、有效和豐富的滋養。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精神 孩子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