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能否從漢字入手?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感知漢字文化?當前的歷史教學如何既展示出厚重性又兼具趣味性?……日前,教育部語用所語言教學研究室主任張一清走進北京市七一中學,給300多名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漢字課。透過孩子,學生們不僅了解到我國12個封建王朝誕生的秘密,也感悟了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講課之余,記者從漢字與歷史的關系入手,專訪了張一清。
記者:人們通常的觀念是,文字是文字,歷史是歷史。在語文課上,文字教學尤其是象形文字的教學,雖用過講故事的方式,但不是常態。絕大多數漢字,人們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您的《12個漢字品歷史》一書將漢字與歷史聯系起來。請問是什么契機使您萌發用漢字品歷史的想法?
張一清:提到漢字,大多數人都知道它已經有數千年歷史。可是,如果說漢字中也蘊藏著中華數千年文明,或許了解的人就沒有那么多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漢字,本身確實承載著中華幾千年文明歷史。例如,“紅、綠、紫、絳、緋”這些表示顏色的漢字,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都包含著“糸(纟)”這個偏旁,而這個偏旁與絲和絲織物有關。這就表明,在創制這些文字的遙遠古代,我們的祖先也創造了精湛的絲織物染色工藝,這一點從東漢時期許慎《說文解字》收錄了50多個包含“糸(纟)”并表示顏色的漢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因此,聞名中外、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才會具備開創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了解這些漢字,也就是在了解中華文化和中華歷史。我本人就是從這些現象逐漸萌生了透過漢字感受中華歷史的念頭。
記者:當漢字與歷史巧妙結合,傳統文化的東西也呈現出來。可以說,漢字的背后是一種傳統文化,隱含著中國很多深遠的習俗。通過漢字和歷史了解文化,您對當下的中小學教師有怎樣的建議?
張一清:從這種角度出發,我個人以為,學習漢字應當不僅僅停留在掌握字形、讀音以及常用意義,還應該關注漢字的源流和它所蘊含的文化現象。例如,“秦”這個字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它的形音義,是否還有可能告訴學生,這個字最初就是通過“手持杵一類農具加工農作物”來表示“適宜種莊稼的土地”這個意思。因此,秦始皇的祖先受封的地區才會被稱作“秦”。而這個地區,也正是從古至今一直都在說的“八百里秦川”。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能嘗試上述理念、思路與方法,我相信學生將會逐漸形成一種對漢字的探究意識。例如,他們或許能養成每見到一個漢字,就想一想這個字為什么這么寫的良好習慣。而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元朝統治者是蒙古族。“蒙”字常常是學生書寫的一個軟肋,關鍵就是“冖”下面的小短橫往往容易丟掉。針對這種情況,如果能讓學生知道這個字最初意思是“雙重覆蓋”,其中“冖”在古代本來就表示用布帛一類東西遮蓋,或者表示起遮蓋作用的那類布帛,而下面的小短橫正是表示又一層遮蓋物。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蒙蔽、欺蒙”這些詞語的意思,而且還會記住“冖”和它下面的小短橫就表示雙重遮蓋,便會有效避免再把小短橫丟掉的現象。
之所以提出上面這種意見,原因是我也從學生時代經過,也有過識字和寫錯別字的經歷。尤其是當我參加工作之后,所從事的領域主要是關注語文教育,因此,我可能對如何加強語文教學的效率興趣略微濃厚一些。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語文教學不能僅僅限于傳授語文知識本身,因為語文教材的選篇本來就包羅萬象,尤其是漢字本身就蘊藏著古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世事滄桑,因此,琢磨一個字為什么這么寫,為什么這么讀,可能發問的過程和求證的過程就是在追溯中華文化的輝煌歷程,比如我們如果探究“閱”與古代的門和計數、記錄的關系,也許我們就能理解這個字為什么包含“門”字框,為什么后來會產生出“閱歷”和“閱讀”的含義。我衷心希望這樣的探究能夠成為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中的自覺行為,成為老師和學生常備不懈、相互促進的一種了解漢字、親近傳統的必由之路。
記者:從漢字入手,歷史也變得生動而好玩起來。這無疑也給當前的歷史教學也很好的啟發。比起傳統的死記年代、事件的歷史教學,您認為當前的中小學課堂,關于歷史部分的教學應該朝著哪些方面轉化?
張一清:當然,從漢字觸摸傳統、感受歷史,這畢竟只是了解中華文化、中華歷史的一種途徑,其實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故事等方面,同樣也能探尋學習歷史的門徑,關鍵在于精準而刻板的歷史知識如何變成生動有趣的課程內容,如何利用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興趣點,結合文獻經典,把歷史演化成一段又一段饒有興味的故事,以期學生能夠在比較愉悅的心情中走近漢字、走進歷史。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一清 漢字 捷徑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