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地處豫東平原、沙潁河畔的周口,從領導干部到普通群眾,對教育似乎都有著一種特別的鐘情與執著。
這種鐘情與執著有著歷史淵源。周口素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之美譽,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博大深邃的中原文化,肥沃了周口開啟民智、尊師重教的厚實土壤,自古以來文昌武盛,人才輩出。
這種鐘情與執著來自現實考量。平原農區、人口大市,為國為家,如何將人力資源變為人才優勢,為大平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正因為這種鐘情與執著,周口雖是有名的財政窮市,卻是響當當的教育大市,并在向著“大教育”打造“教育強市”的目標進發。
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幼兒教育到成人教育,從公辦教育到民辦教育,構建相互銜接、基本協調的國民教育大體系,全市教育質量在全省越叫越響。
從感動中國的好教師李靈到踐行焦裕祿精神的好校長張偉,一大批優秀教師被樹為全省、全國典型。
從鄲城一高等名校到“鄲城教育經驗”等探索,“周口教育現象”在全省有名氣、全國有影響,被表彰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先進單位。
2004年以來,全市有6名考生奪取全省高考狀元。2015年高考,76名同學考入清華、北大,全省文理科狀元均花開周口。
奧秘何在?
1
做強“大教育”——
堅持優先發展“戰略點”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經濟、未來的生產力,在教育上打下的基礎是最具后勁的基礎。”秉持這一理念,周口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教育優先發展作為第一方針,無論在精力的投入上,還是在財政的支持上,都對教育工作高看一眼、高放一位、厚愛一分,教育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環境、好生態。
“辦好教育是周口從人口大市向人力資源大市轉變的迫切需要,是實現周口崛起的內在要求,是周口千萬父老鄉親的殷切期盼,要把做強‘大教育’作為提升周口形象的基礎工程抓緊抓好。”2014年9月9日,在周口市慶祝第30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周口市委書記徐光第一次系統提出了做強“大教育”的指導思想。
樸素的話語,不難看出市委、市政府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施政綱領和堅定信念,不難看出周口市的決策者們關注教育、心系教育的殷殷情懷。
早在擔任周口市市長期間,徐光便就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不斷問計于民,多次深入學校,實地調研,共商發展,在解決中心城區上學難、大班額等問題上不遺余力。
2012年以來,徐光先后5次到鄲城縣調研教育工作,先后在省政府工作快報、市政府政務信息以及媒體報道上10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抓緊解決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辦好質量更優、人民更加滿意的教育。
2013年6月以來,周口市市長劉繼標先后主持召開事關教育的座談會、調研會、辦公會23次,一次又一次問政于教育、問計于教師、問需于學校,尤其是在中心城區教育振興上圍繞“錢從哪里來、學校怎么建、教師怎么招、質量怎么提、品牌怎么創”開出良方。
2015新年伊始,劉繼標在市長辦公會上宣布成立協調領導小組,他親自擔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劉保倉和分管副市長劉占方任副組長,定期研究解決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為打造全市教育發展“升級版”提供了堅強保障。
頂層設計優先。2010年以來,該市先后出臺了《周口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年)》《周口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關于加快中小學校布局調整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全市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目標任務,繪制了全市教育發展藍圖,為全市教育優先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資金投入優先。全市建立健全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堅持財政支持向教育傾斜,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教育領域,確保教育經費穩定增長。2013年以來,各級財政教育投入總額每年都在90億元以上,2015年市級一般公共支出預算教育支出4.5億元,較上年增長15%。
為破解周口中心城區教育發展瓶頸,周口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中心城區基礎教育振興工程”。圍繞“小學擴容、初中創優、高中提質”目標,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周口市中心城區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心城區學校布局專項規劃(2014-2020年)》。市里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2007年啟動實施“一建五擴”工程到2015年的“三校五園”建設,總投資達10.5億元。僅2015年,在中心城區新建和改擴建1所小學、1所中學、5所幼兒園和1所特殊教育學校,共增加學位4014個,投入資金1.54億元。
資源配置優先。該市堅持把教育領域作為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重點,堅持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救助的重點,促進更多社會服務向教育延伸、發展要素向教育集聚。近年來,國家、省專項資金以及市縣兩級財政配套資金注入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職業教育攻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學校全面改薄、城鎮學校擴容、教育信息化建設等多個建設項目相繼建成投用,美麗校園、書香校園、數字化校園就像一顆顆明珠散布在廣袤的周口大地。
2
做強“大教育”——
奏響協調發展“和諧曲”
該市始終把加快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擴大教育投入,逐步構建了協調、均衡、持續發展的大格局,讓城鄉學子尤其是農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成就五彩繽紛的夢想。
學前教育求普惠。“人生百年,立于幼學”。2014年,全市規劃新建幼兒園58所,改擴建205所,2015年又按照規劃改建、新建幼兒園300多所。目前,全市95%以上的鄉鎮全部建立了中心幼兒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78%。
義務教育促均衡。該市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以縣為主、區域推進,統一標準、全面提高”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各縣(市、區)完成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工程時間表,全力推進農村學校全面改薄和城鎮學校擴容工程。2011年新建、改擴建各級各類學校1500多所;2012年新建幼兒園144所,改造農村中小學校120所;2013年新建和改擴建學校887所;2014年新建、改擴建標準化學校1546所。2015年在建標準化學校項目1500多個。
為適應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時代教育發展改革的需求,該市還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通過信息化促進現代化,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共享全國的優質教育資源。
高中教育創品牌。全市堅持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放到首位,不斷強化教學常規管理,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有效實現了高中學生規模、人才數量和教學質量的同步發展。目前,全市有14所高中被評為省級示范性高中,31所高中被評為市級示范性高中。鄲城一高、扶溝高中、太康一高、項城一高等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發展模式。
高考成績連年在全省領先,近五年,該市普通高招上線人數、上線比率和優秀層人數連年增長,20.8萬人考入本科院校,其中272名優秀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2004年以來,全市有6名考生在全省奪魁,其中最近4年,有4名同學摘取河南省第一名桂冠;尤其是2015年高考,該市成績達到一個歷史新高度,不僅各批次上線人數、上線比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一本提高1.88%、二本提高4.21%、三本提高6.82%、專科提高12.56%,而且有76名同學考入清華、北大,更為可喜可賀的是胡瑞環、祝樂兩名同學分別摘取全省文理科第一名桂冠。周口高中教育再次聲名鵲起,“周口高考”的金字招牌更加亮麗奪目。
職業教育重特色。目前,全市共有職業院校50所,在校生10萬多人,共有各類職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167家,開設了服裝、紡織、機械、電工、汽車維修等37個專業,全市每年各類職業學校培訓人數達270萬人次,基本形成了高中職教育相銜接、學歷教育和技能培養相結合、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相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造出了“海燕技工”等一批國內知名勞務品牌,懷揣絕技的外出務工人員每年掙回資金達百億元。
民辦教育增活力。為進一步促進民辦教育快速發展,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民辦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的若干意見》,采取政策引導,項目拉動,優質服務,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實現了公辦民辦競相發展的態勢。全市現有民辦學校500多所,被譽為“河南民辦教育第一城”。淮陽一高、鄲城光明中學、項城正泰博文中學等一批個頭大、成長快、品位高的民辦學校成了周口教育的亮麗風景。
特殊教育有保障。全市累計投資800多萬元,為8所特殊教育學校新增添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語訓室、律動室,提高了特殊教育的水平,使廣大殘疾兒童少年同在藍天下,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目前,全市隨班就讀殘疾兒童少年2656人,占適齡殘疾兒童的70%,特殊教育整體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該市還不斷完善貧困學生幫扶機制,拓寬資助渠道,營造了助學育人、關心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建立“留守兒童親情港灣”20多個,讓他們健康、快樂、平等地成長,在同一藍天下,孩子們笑了,歡聲笑語在校園里回蕩……
3
做強大教育——
締造隊伍建設強根基
興教必重才,強教先強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該市始終把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堅實基礎。
“補”增數量。按照有編即補和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把缺編教師的補充率納入對縣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按照逢進必考、競爭擇優的原則,2012-2015年累計招聘特崗教師、新教師15000多人,尤其是中心城區去年一次性招聘教師1130人,使全市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德”正師風。立德樹人是導向、是機制、是根本。該市以師德師風建設年、“教育崛起、教師為基”“十大師德標兵”“周口最美教師”“文明教師”評比和師德師風建設先進校創建、依法治教年等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的師德水平、職業素養和基本素質都有所提升,涌現出了踐行焦裕祿精神的好校長張偉、80后最美女校長——2009年感動中國人物李靈、留守兒童的“媽媽”朱秀霞等一大批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愛崗敬業的全國優秀典型。
“培”提素質。通過“國培”、“省培”、“市培”、“校本研修”、“網培”等方式,分層、分類、分步,從校長、班主任、骨干教師到教壇新秀,高質量、高頻率推進教師隊伍培訓,每年培訓教師多達3萬人次,使全市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職稱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學歷合格率、高學歷比率均居全省前列。
教育需要無聲的堅守,更需要癡迷的執著。在平凡的生活中,全市教育戰線10多萬工作者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知識和青春,用滿腔熱血、一身正氣和辛勤汗水造就了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周口教育事業,成為一道亮麗動人的教苑風景線。
……
一項項教育惠民工程的實施,一曲曲教育為國之歌的奏響,充分體現著周口市委、市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和魄力,也真實地見證了周口教育事業的蓬勃負責。
發展沒有完成時,改革永遠在路上。面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取得的成績,周口市教育局局長張學成十分清醒:“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破解教育發展改革深水區的問題需要膽識、勇氣和智慧,面對黨和政府的重托、全市人民的厚望,我們深知實現做強‘大教育’奮斗目標路途修遠,責重如山,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帶領全市教育人一如既往,奉獻不怠,弛而不息,久久為功,為辦好讓人民滿意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實現周口崛起、富民強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教育均衡發展的“大教育”強市將屹立于豫東大地。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周口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