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丹噶爾古城不遠的一個廣場上矗立著一座湟源名人雕像,他就是楊治平,聞名河湟的教育名人,他不僅開創了湟源縣的近代教育,還興辦了湟源縣大大小小的新式學堂。更令人稱奇的是,他的后人有近50人都是老師。
背著褡褳籌資金
從事湟源文史資料研究的董皓先生是楊治平的外孫,在談及家族中為何有近50人任教時,董皓認為這與外祖父楊治平熱愛教育、不畏勞苦籌資辦學的精神有關。“楊治平早年的時候生活很艱苦,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生計不得不給人打短工、剪羊毛,但他天資聰慧,在很早的時候就考上秀才了,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楊治平赴蘭州會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歲貢生,并保送禮部。在民國五年(1916年)楊治平棄政從教在家鄉湟源縣擔任‘勸學所’第一任所長,從此他便踏上了變舊私塾為新學堂,發展近代教育的漫漫長路。”
“湟源自古以來就是農牧區的過渡地帶,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和漢族共同生活在這里,清朝時朝廷令一些內地人充實這一地區。所以以儒學為主的私塾和一些宗教性質的學堂便成了舊時教育體制下的主要機構,在廢科舉、辦新學的幾年時間,為了籌措辦學資金。楊治平背著褡褳,登門拜訪當地富戶捐資辦學,就這樣辦學校的資金才漸漸有了眉目。在各界人士的幫助支持下,在民國七年(1918年)楊治平興建了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董皓說。
家規影響后人
董皓的父親董涵榮曾擔任湟源畜牧學校校長,也是一位有名的教育人士,早些年間常聽楊治平的教誨。在董皓的印象中,楊治平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清清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董皓說:“楊治平常對我父親講:‘教書匠是最清白的職業,人就要清白做事、清白做人’。這些教誨也影響了我父親,由于我爺爺是一個生意人,所以爺爺很早就希望父親去商戶學做生意,而父親卻在19歲那年,離開家鄉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專修科農業經濟專業學習,畢業后擔任青海省政協委員和湟源畜牧學校校長一職。”
如今董皓先生退休多年了,退休前他也是一名教師,他至今還保存著一張全家福照片。董皓指著照片上的人說:“這里大多數人都當過老師”。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世家 老師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