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造成的是真實傷害
2011年,美國青年危險行為調查組對15000多名高中生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年中,每6人中就有1人被網絡欺凌過。2013年1月19日,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阿列克謝·韋恩納因為當年的一封過于自夸的求職信,在多年遭受數百萬網友的嘲笑甚至恐嚇之后,不堪忍受巨大精神壓力的他在公寓服藥含恨自殺,在美國引起公眾熱議和反思。
由于青少年正處于人格發展形成期,網絡欺凌行為在現實中對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了嚴重干擾,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而網絡欺凌行為如果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網上暴力,比如曝光他人隱私、進行網絡恐嚇、超限度的語言攻擊等。
針對網絡欺凌問題,有專家表示,信息科技并沒與人類一起成長,人類需要學習如何處理它。美國有一部反映網絡欺凌的影片《Cyberbully》,在影片結尾,備受網絡欺凌的主人公發現自己并不孤獨,而家庭和社會也尋找到了治理網絡欺凌的辦法——立法管控。希望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真正重視起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有效治理,還“虛擬世界”一片純凈空間。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交網站的盛行,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與社交模式的創新,網絡欺凌逐步成為席卷全球的一股逆浪,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網絡欺凌脫離了學校和家庭的視線,青少年無論是欺凌他人還是被他人欺凌,都極難掌握邊界和分寸,往往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制止欺凌行為,特別是防止青少年間的互相欺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已經是一個非常急迫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
防治網絡欺凌,特別是青少年中的網絡欺凌,在筆者看來,應當以學校教育、家庭關懷、社會法治“三位一體”的方式進行治理。從學校教育來說,鑒于互聯網生活已經成為現實,應當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網上活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網上行為規范教育。要讓青少年明白,虛擬世界其實是現實世界的投影,人類社會并不存在真正的虛擬空間,每一個行為都將對應到真實的個體上,每一次網絡欺凌行為都將影響到他人的身心健康。以“虛擬世界”來為自己的欺凌行為辯護,本質上是掩耳盜鈴。學校教育應重在教育學生養成網上生活的基本觀念、基本認識和基本行為規范,以此解決內在的問題。
家庭關懷和社會法治屬于社會層面治理的兩個方面,家庭應將重點放在對受到網絡欺凌的孩子的關懷和心理疏導上,社會應重在建立對逾越必要界限造成社會危害的欺凌行為的懲戒體系。從目前來看,這兩個方面我們都還存在較大問題:家長不了解孩子的網上行為,而孩子也把網上行為視為個人隱私;法律對網絡欺凌的處置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而行為人也不把自己的行為視為違法——雖然事實上有著不少法律法規可認定網絡暴力違法。筆者認為,只有解決社會層面的終端懲戒關懷體系問題,對行為人和受害者才有介入的空間和手段,把網絡欺凌的后果盡量減輕,并以典型案例對網上行為給予警示,才能取得實效。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網絡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