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和中秋佳節即將來臨之際,首先我代表全院師生向你和你們的家人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在這里召開秋季開學典禮。作為校長,我想和同學一起來談談你們在大學里如何把握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如何把握自己前進的方向。
同學們,在你們收到北藝傳媒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就已收到我給你們的信,在信中我和你們探討了人生幸福、健康、理想和信仰的話題。人的一生當中,真正屬于自己的時光就那么幾次,大多數時光里,我們不是在重復自己的生活,就是在重復別人的生活,有時候干脆把自己的生存目標確定為追求別人那樣的生活。其實,真正的幸福,不是活成別人那樣,而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此,在大學時光里我們應該怎么去學習,怎么去生活,怎么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我們大學生要思考的問題。
同學們,九月的新學期是改變你們人生重要的時刻,你們帶著理想和期盼,踏上了人生征程,來到了北藝傳媒,我認為,如果要使一個人成為一個明理的人,就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凡是人都必須要接受教育,否則就會成為無理性的獸類和變成死板的木頭。可以顯見,一個人越是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便越能按照標準要求去為人和辦事,他的成功幾率肯定超過別人。相反,那些認為教育和知識沒有用處的人,會因福而禍,他們是不能善始善終的,他們的人生是沒有希望的,他們的工作也不會有成就的。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我認為同學們在大學里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很多,除了要專業學好外,關鍵要把握這三個方面的學習和磨練:一是道德,二是博學,三是信仰。在學習上如果不去追求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將會是無功而返,一事無成。人類的一切優點完全表現在這三種品質中。
希望同學在道德上鍥而不舍,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道德普遍的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擔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的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的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二是心中有他人,只有這樣才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四是不要總是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而要努力去理解別人。五是要以公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的怨恨,要以別人敬我一尺,我還敬他一丈的胸懷。六是要做君子,要成人之美,不做小人,不去促成別人傷天害理的事。七是要樂于宣揚他人的優點和長處,要樂于廣交賢德的朋友。八是要做到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九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第十做人不可太苛刻,不可故意刁難陷害別人,要始終懷有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理念。希望同學們在大學期間實事求是,養成光明磊落、不計前嫌、誠實謙遜、樂于自省、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的高尚品德。
希望同學們博學多聞,勤學熟練。所謂“博學”,就是把專業的根基打堅固后,再打的廣些,不但要懂社會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懂自然科學常識。每個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在他們成“家”之前,絕無例外的都在文、史、哲、數、理、化等方面經過艱苦的努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你讀的書越多,見的人越廣,你的知識積累、人脈資源自然就豐富多彩,比那些只知道一門學科知識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想象和真知灼見。我國北宋時期卓越的科學家沈括,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他博學多才、廣記博文,研究的領域包括天文、數學、歷法、地理、物理、生物、醫藥、文學、史學、音樂等學科。并在其中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說過:“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都找不到。我把沈括稱作中國數學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
每個人要想學識淵博,達到博學的境界,就必須去把握好以下方法,一是學會敏捷的思維,二是保持好奇心,三是廣泛的閱讀,四是多思考,五是廣結良師益友等。只有廣泛的得到積累,自己才能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然后才能獨創一格。博學能讓人有廣闊的思路,如果你的博學境界達到了像一座噴泉一樣,總是噴出智慧和歡愉的水花,那么你將成為世間萬物之源的統領者。作為教師,應學識淵博,造詣精深,作為學生,應打下厚實的功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希望同學們有堅定的人生信仰。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信仰指對某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信仰,信仰的類別也很多。一是神學信仰,即一神信仰,或多神信仰;二是政治信仰,即共產主義或自由民主;三是哲學信仰,即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等。信仰是每個人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如何擁有自己的信仰,我想同學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思考,一要有理性,要多閱讀書籍,要多進行實踐,了解歷史和人文自然學科知識,要思考世界與人的本源問題。二要感性,要清空頭腦,讓其以最自然的狀態去感悟世界和自身的存在,以此獲得啟示。三要實踐,通過理性和感性建立起來的信仰對不對,要到實踐中去檢驗,否則,那就是盲從。
哲學家薩特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想到這,我要問問同學們,你們的信仰是什么?同學們也許會問我,楊校長的信仰又是什么呢?我要很誠實的告訴你們,本人的信仰是共產主義,愛國主義。我的信仰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我三十年的公益辦學,初心未變,以至于我到了窮困潦倒的境地,也初心不變。總結一點,正是因為我有堅定的信仰,無論我遇到任何艱難險阻,我總是面對它,理解它,戰勝它,直到新的希望開始。
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在北藝傳媒未來的學習中一定把追求道德、博學、信仰作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要懂得人生的目標在于不斷追求,人生的價值在于不斷的奉獻。道德、博學、信仰,是我們的人生的終極目標。我與同學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