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年級小朋友在她的作文中說,她和弟弟比賽誰捉的蝦多,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結果弟弟沒有得到獎勵,因為弟弟只捉了5只,她捉了20多只。她替弟弟難過,把那20多只蝦給了弟弟,獎勵也給了弟弟。第二天,她們又來捉蝦。弟弟說:“姐姐,我們不要比賽,我們一起捉,我們可以捉住蝦。”
連三歲小孩都懂得一個常識:許多事原本是很快樂的;因為比賽,就不快樂——不比賽,我們也能捉住蝦;一比賽,很可能從此再也不想捉蝦了。
我們常常標榜成功的快樂,美化競爭的快樂。成功很快樂,但競爭失敗了怎么辦?在學習上,孩子也有極大的概率會成為失敗者,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從此將陷入“萬劫不復”的苦讀,與快樂學習無緣?
不做毫無趣味的事,是兒童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至少在小學生這兒,學習是快樂的。我經常看到我的一些學生將他的新書包過來包過去,一個這樣用心保護他的新書的學生,你說他愛不愛讀書呢,他會認為讀書不快樂嗎?以前農村學校采用黑白版教材的時候,我還經常看到我的學生們用廉價的彩筆,十分投入地給課本上的插圖染色,你說這個時候他快不快樂呢?我們習慣把這些不當作學習,例如語文課上,學生讀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樣很好的句子,他們頭腦中浮現美好的畫面,但我們并不認可這就是語文學習,除非他們能積極回答出老師的問題——這個“積極”,就是競爭。
幾年前,印度出了部叫《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電影,里面講到在一所信奉“人生就是競賽”的帝國工業學院里,有個叫蘭徹的學生因為一次學生自殺事件與院長發生頂撞,質疑學校的教學方式,院長惱羞之下罰蘭徹上臺給大家上堂課。于是蘭徹胡亂編了兩個根本不存在的名詞,要求聽課者在30秒的時間內定義這兩個詞。包括院長在內,所有的人都爭先恐后地翻起書來。結果當然是沒有人找到答案。于是蘭徹站在本該教授們站的地方,說——
現在把你們的人生快退一分鐘,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們興奮嗎?為獲得新知識而激動嗎?好奇嗎?有這樣的人嗎,院長?沒有,你們都陷入了瘋狂的競賽中,即使你第一個找到了答案,這種方法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識會增加嗎?不會。增加的只有壓力。這是一所大學,不是高壓鍋。就算是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怕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
這部電影里的大學課堂其實是今天不少中小學課堂的縮影,保證它們高效運轉的關鍵都是競爭——像比賽一樣競爭。當學習被規定在幾分、幾秒鐘內完成,這是十分可怕與不幸的事情。按照我的猜測,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忍受,每天讓一群人在他背后趕著、喊著:要快點,要高效,而且還要從中感受到樂趣——除非一種可能,我們都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