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層面,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堅持共享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提出,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而教育的共享發展,要解決的其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家長表達過這樣的看法:歷下區的惠民教育政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正因為如此,大家都想讓孩子在轄區里入學,但是當供求關系無法達到平衡時,如何讓教育資源共享發展?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是否提前預見到可能存在的問題?問題出現時是否有應急對策?是否應該從為民考慮的角度出發,去透明、公開地解決問題?
“百合幼兒園的問題,教育局的做法有失公允;小區突然被‘踢’出學區,教育局的態度是‘請市民理解’;早先與開發商簽訂的合同,說不執行就不執行了。”有家長直言,面對一系列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表現出的態度并不誠懇,“我們也理解,學校數量不足、校舍緊張、師資短缺等問題確實存在,但由此產生的問題,不能以這樣突然和武斷的方式去處理,我們實在難以接受。”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表示,按照《義務教育法》,任何與受教育者權益相關的教育決策,都必須事先公開聽取意見,舉行聽證會,把民意納入決策,而不能由行政部門自行拍板決定
在為學區變動一事維權過程中,有家長表示5月底就曾提交了摸底信息,后來也一直在咨詢學區的事,但教育局沒有任何答復,家長們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其他轄區的學區公示和招生工作早就進行了,為啥歷下區要這么晚才確定?況且學區變化這么重大的事情,是否找家長代表參與論證我們也不知道,信息太不透明了。”
中國行政法研究會理事解志勇認為,學區劃分屬于行政決策,決策程序上的不透明、不公開,容易造成公眾產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缺乏權力上的監督”的合理懷疑,如果事實上真的缺乏監督,“有可能會導致暗箱操作、濫用職權,會引起教育上的腐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