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左轉!”
雖然工作人員的口令略帶方言味,但由電路板、電子元器件組成的智能教育機器人不僅準確無誤地“聽懂”了指令,并立即按指令行動,而且連接機器人的電腦屏幕還快速地將工作人員的語音指令“翻譯”成漢字文本。
這款由首都師范大學國家語委語言智能研究中心開發的智能教育機器人,可望將傳統課堂變成智能機器人輔助互動課堂,成為中小學生的學習小伙伴。
這只是語言智能研究中心眾多創新成果中的一項。據首都師大副校長、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設教授介紹,這款智能教育機器人應用了人工智能相關理論與關鍵技術,基于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算法,融合聲音、圖像、視覺、動作等多種感知技術,能有效支撐教育知識體系的表達、交互與可視化,輔助開展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習趣味性。
當語言智能與課堂相遇,未來的教育將更加智慧
9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語委主任杜占元一行專程來到首都師范大學國家語委語言智能研究中心調研。中心的研究團隊向杜部長一行現場展示了語言智能的未來課堂形態。
作為語言智能研究中心的“王牌產品”之一,“In課堂”語文智能教育產品強大的教學功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與一般的教育信息化產品不同,“In課堂”致力于給中小學生及教師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構建在線的智能教育環境,建立個性化的智能教育平臺,搭建集“樂學習、智教育、善管理、秀作文”于一體的智能教育互動社區,助力中國教育的信息化與智能化。
展示中記者看到,“In課堂”能一鍵組卷、智能批改、實時評估、可視化反饋,解決一線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痛點”,尤其能通過對學生學習軌跡的全程跟蹤記錄、學習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風格與模式,精準配置個性化學習方案,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智能學習的魅力,真正實現“In課堂:好玩的課堂”,最大限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
將教師從繁瑣的重復勞動變成智教、樂教、輕松教
“真正的智能教育產品必須做到兩減一增,即減少教師的繁瑣勞動,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增強教學效果。‘In課堂’基本做到了。”周建設教授說。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學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設備的普及和寬帶網絡的覆蓋,教學從傳統的“粉筆+黑板”模式跨入“互聯網+多媒體”模式,必然呼喚與之相匹配的智能教育產品。“In課堂”以智能教育產品的全新面貌呈現在當代中國教育第一線,全方位瞄準教學的各個場景:備課、出卷、批改、反饋、管理,讓老師智教、樂教、輕松教。
點擊幾次鼠標生成一套試卷,交卷后一秒內看到成績,實時生成測評報告。在當天的調研中,研究團隊充分展示了“In課堂”的潛在優勢。智能出卷、主觀題即時批改、學情數據實時跟蹤,這些教育智能化的關鍵技術,將至少節省教師50%的時間。
智能化產品從實驗室到課堂還有多遠
在教育信息化駛入快車道的今天,教育智能產品的發展前景廣闊。據有關方面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十二五”末,我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87%,近3年的增長量相當于之前歷年累積的兩倍;多媒體教室擁有率達到80%,42%的學校實現了全部應用數字教育資源開展課堂教學;超過36%的學校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僅僅3年時間網絡學習空間數量就超過了5800萬個。教育信息化,特別是“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總體進展超出預期。
這些數據表明,我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前景廣、市場空間大。據記者了解,下一步,“In課堂”將進行更為廣泛的試點工作,在“教育互聯網+”時代迎潮流而上,更好地助力教育信息化。
“語言智能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課題。首都師范大學語言智能研究團隊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基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希望繼續努力,為中國智能教育做出更多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語委語言智能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李德毅教授說。
然而,不能回避的現實是,實驗室內的智能化產品真正要進入課堂應用,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更多的學校參與技術驗證,許多新技術也還需要實踐的檢驗。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語言 智能 甘肅|蘭州|技校|技工|中專|大專|甘肅技校|蘭州技校|職業學校|職業技術|高級技工|甘肅中專|甘肅大專|定向招生|高薪就業|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汽車維修與美容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烹飪與酒店管理專業|工程司訓專業|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專業|計算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