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底,湖南機電職院4位年輕輔導員老師代表從長沙前往數百里之外的常德市吳老師家里,向吳老師求教,傾聽吳老師的教誨。
已近80高齡的吳老師和師母親自下樓將年輕的輔導員們熱情地迎進門,甫一坐定,吳老師給大家沏茶的一個細節著實讓大家一怔。原來茶杯杯身和杯蓋均貼有對應號碼,吳老師讓大家不要拿錯了。初見面,吳老師就以他的認真和嚴謹給年輕人上了一課。
20多年前,吳老師先后擔任過學校輕機8901班和輕機9002班的班主任,從此跟這91名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同學們也不能忘記,2013年春節期間已經退休的班主任吳廷芳老師家里熱鬧非凡。這天是吳老師80大壽!
880封來信的背后
今天高校里的輔導員老師多為80后,而學生都是90后,師生的聯系基本靠電話、短信,還有更為普及的QQ和微信,基本沒有寫信的。可是早些年不同,吳老師兩個班的學生畢業之后,多數人一直跟吳老師保持聯系,當時主要靠書信往來。早幾年兩個班的學生寫給吳老師的書信被他小心地收藏、整理,分班級按時間順序20封書信一疊,足足880封。據了解,吳老師寫給學生的回信達到驚人的1491封。后來電話方便了,吳老師把跟學生的每一次通話都做了記載,幾年下來,師生電話聯絡累計達到2649人次,平均每個學生29次。
除了這些往來書信,吳老師還留存有大量學生歷年來的照片,有合影有單照,有彩色有黑白,都精心地裝幀在一起。當翻檢著這些泛黃的紙頁時,作為同樣帶班的輔導員感慨不已,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學生的成長足跡:乖張,頑皮,成熟……
隨手拿過一封信,這是輕機9002班一個叫羅杰的學生寫給吳老師的。
“……老師,不,我還是叫您‘老爸’,很長時間沒給您寫信了,自從企業下崗分流之后,我痛苦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憑借我畢業后自學的數控機床操作技術,競聘到另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沒多久就被提拔為生產主管。在我這次遭遇人生最低迷的時候,還是您當年那句話——‘沒有過不去的坎,跨過去說不定又是一片艷陽天!’,及時鼓勵了我。我知道您一直惦記我的腿傷,告訴您,現在不用經常站機床了,主要搞管理和生產調度,腿已經完全沒問題了……”
是的,這個羅杰,吳老師一直很惦記,那年羅杰是輕機9002班一個學生,遭遇車禍,住了40天醫院,吳老師就跑了醫院40天。
中間還有個小插曲,很長時間同病房病友以為吳老師是學生的父親,便問學生為什么只有他爸來醫院,以為他母親不在了。清楚情況后,病友也很感動。由于羅杰家里偏遠,經濟情況也不好,當年他車禍住院期間,父母一直沒有來校看望,全部交托給了吳老師。從此以后,羅杰一直管吳老師叫“老爸”!
吳老師當年所學為航空專業,曾參與空軍殲五戰機研制。1985年服從組織安排調回地方某科工企業,51歲時調往湖南機電學校擔任教學工作,根據工作需要先后兼任了輕機8901班和輕機9002班班主任。按理說,學校一般安排年輕老師當班主任,吳老師說:當初他也很猶豫,不知從何下手。吳老師沉靜了一下:“現在回想起來,要當好班主任,我覺得首先要有熱情,有責任心,其次是細心和耐心。”
一本圈滿了所有學生姓氏、生日的舊日歷
從吳老師的紙箱中,輔導員翻出了一本1989年的舊日歷——是那種掛在墻上的、有明星照的,每個月一頁。在每頁日歷的一些日期上面,有兩種墨色畫下的圈圈,依然可以分辨,有些較大的圈圈里面還寫著字,看樣子應該是姓氏字。原來那是91個學生的生日記號。吳老師把兩個班級每個學生的生日標記在這本日歷上——這本日歷曾經在吳老師書房里一直掛了幾年。現在不用掛了,每個學生的生日都已牢記在心,每到日子,吳老師都會給學生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當年可沒這么簡單。
那時候不比現在,一般家里幾個孩子,大人工作忙,勞作辛苦,多數父母都不會給孩子過生日。學生來學校后,吳老師給學生過的生日基本上是他們人生頭一次。哪天有學生過生日,吳老師會早早守在教室門口等學生下課放學,然后將學生請到自己家里,當師母端上來一碗長壽面外加兩個荷包蛋時,有學生才猛然醒悟今天是自己的生日。當這一切成為生日慣例后,學生們當時并沒有特別以為然,只記得為著“一碗面和兩個蛋”就盼著生日快點到。若干年后再聚首,為吳廷芳老師慶賀80大壽,談起當年吳老師給大家過生日的事情,他們的神情尤顯莊重,有學生更是眼眶濕潤。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吳老師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老伴兒退休早,一直幫助和配合吳老師照顧學生。一雙兒女令人羨慕,女兒留學僑居加拿大,兒子留學后定居香港,均已成家立業。兩老雖然年事已高,但還是覺得老家好,不愿移居,于是就把91個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子女,現在每年都有學生將二老接上家里小住。
吳老師兩個班的學生畢業于90年代初,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多數學生分配到了企業單位,由于后期改制,不少學生沒工作幾年就面臨下崗失業,需要重新擇業,這讓吳老師很擔心。2005年前后,當時吳廷芳老師身板還算硬朗,在愛人的陪同下,兩年時間里,吳老師跑遍了3個省、20多個縣市,陸陸續續走訪了兩個班級80多名學生,就問一句話:現在怎么樣?
這樣走訪是完全自費的,沿途吃住一切從簡。不論學生貴賤貧富,吳老師從不住酒店賓館,只要求住學生家里,幫助學生做點家務。吳老師拄著一根拐杖,背著簡單衣物,就這樣上路了。
一個叫李勇的學生讀書時,不喜歡所學的專業,要退學,被吳老師留了下來。由于缺少專業興趣,學不進去,故意搗蛋,課程大部分掛科,差點被開除,又被吳老師保下來了。最后勉強畢業,對吳老師只有感動,沒有謝意,臨走時丟下一句話:“我不喜歡機械,我也不會去搞機械,但我不混出個樣子來,我決不回來見你!”
吳老師對這個“叛逆”的學生一直很牽掛,一直放心不下,畢業后幾次托其他學生打響才知道他的下落,讓他跟自己聯系,都未能遂愿。在這次走訪中,吳老師費盡千辛萬苦終于見到了他。李勇畢業后分配到縣里的一個企業,沒干多久就辭了職,到廣東一家貿易公司打工,現在已成為公司業務主管。由于公司主要做外貿業務,決定派李勇去俄羅斯短期學習。可是,愛人要上班,孩子剛上小學,沒人管肯定不行。吳老師二話沒說,自告奮勇承擔起了免費保姆,每天除了接送孩子,還要準備三餐飯,一直等到李勇回國。
不是父親,勝似父親,這就是學生心目中的吳老師。
相關熱詞搜索:封信 父愛 背后 甘肅|蘭州|技校|技工|中專|大專|甘肅技校|蘭州技校|職業學校|職業技術|高級技工|甘肅中專|甘肅大專|定向招生|高薪就業|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汽車維修與美容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烹飪與酒店管理專業|工程司訓專業|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專業|計算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