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關乎國計民生,同樣對沈陽安身立命的裝備制造業大有裨益。一方是沈陽高新技術企業的翹楚,一方是德國百年歷史的職業培訓學院,2016年2月4日,中德新松教育集團正式并購德國陶特洛夫職業培訓學院,此次并購為中德新松教育集團100%收購德方企業股權。他們的這次聯手,簡單的初衷,就是讓更多由職業教育培養而出的“沈陽工匠”,為更高更強的“中國制造”筑基。4月7日,記者對教育集團的合作雙方——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沈陽安信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存艷進行了采訪。
新松玩跨界
開啟工業4.0時代企教融合先河
——訪中德新松教育集團董事長、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
對于新松公司曲道奎而言,隨著機器人時代到來,他的社會身份多起來了。這幾天他的又一個身份即將落實:中德新松教育集團董事長,大家戲稱為“曲校長”。“我愿意當校長,這是適應智能制造時代的職業教育,是填補國內空白的行業。”4月7日,在接受了記者采訪后,曲道奎微笑著說。從機器人領域專家向教育專家邁進,曲道奎講述了自己的角色變化。
記者:為什么想到了跨界發展?
曲道奎:過去新松公司一直專注于行業發展,集中力量發展產品,提高技術水平,為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用專業來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迎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服務。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來自客戶的需求,讓我們感受到了僅為用戶提供產品或者問題解決方案,并不能解決客戶轉型升級的核心問題。
我們知道,世界歷次工業革命,雖然以設備使用作為判定的基本標準,但這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力量,這就是人。如果人跟不上去,再好的設備也無法發揮自己的效能。工業4.0時代表現更為突出,工業4.0時代,以顛覆傳統為最顯著特征。實際上也如此,傳統技工大師面臨著操作機器人的崗位可能無法適應。而用戶在購買我們產品的同時,提出了培育人才的任務。這樣,我們靠制造產品已不適應市場需求了。于是,我們要跨界——培育人才。
記者:除了企業發展需要進入職業教育以外,此次跨界選擇還有什么考慮?
曲道奎:智能制造時代到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機器人代替人將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今年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五年,機器人換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會有上千萬人失業。這些失業者再就業就產生了培訓需求,將形成了一個新的大市場。新松公司推出大批量機器人的同時,也有責任通過職業教育形式承擔起下崗者的培訓任務,提升他們智能水平,實現他們的再就業。所以,我們選擇了跨界經營。
記者:新松公司是智能制造的國家隊,還承擔著國家工業由大變強的使命,辦教育與此使命有關嗎?
曲道奎:辦職業教育也符合我們的發展戰略。新松公司是機器人制造的國家隊,承擔與國外競爭的重任。目前,贏得現在、贏得未來的企業競爭,不僅要做優秀產品,同時還需要使用設備的優秀人才。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智能時代的到來,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這方面,不僅中國嚴重缺失,世界各國也缺失。然而,我們國家現有的教育體系,還沒有能力為智能化的社會提供合格人才。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拿出千億元進行再就業培育,職業教育成了國家戰略。
執行國家戰略,通過辦適應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占領未來人才高地,對中國決勝未來將起到更大的作用,這是新松公司國家隊要干的事情。
記者:搶占高端職業教育市場,對沈陽而言有什么意義?
曲道奎:高端技能人才,在東北、在沈陽需求更為急切。一方面,東北和沈陽面臨去庫存、去產能壓力,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急需轉型升級,均涉及人才培訓問題。通過再培訓可以支撐起邁向高端制造的任務,另一方面,也會保證社會穩定,有利于新常態下東北及沈陽經濟健康發展。
記者:新松公司的職業教育進展如何?
曲道奎:新松公司職業教育是站在世界高度展開的,首先我們選擇世界公認的德國雙元制教育,通過并購形式收購德國百年歷史的職業教育學院,并成立國內外兩個基地,國外基地提供培育體系,提供教材及師資培訓,及高端國際化人才培育任務。國內成立教育集團,在主要產業建立分院,沈陽為總部,核心區如山東、四川、華中、華南等地建立教育平臺,實現產教融合,并在沈陽新松公司設立實訓基地。新松公司還與東北大學聯合成立機器人學院,培育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形成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未來發展的完整的人才培育鏈。
新松公司辦職業教育意義重大,智能制造引來了新的工業革命,產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必然帶來了專業人才深刻地變革,引發了人才培育標準的重大變革。企業要適應并引領這一變化,不僅提供技術產品,同時還要提供專業人才。打通產業鏈,首先打通的是人才鏈。這也是我們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即提供有效的供給,創造有效的需求。這是智能時代,解決東北振興的一條有效路徑,將開創中國制造發展新模式。
沈陽日報、沈陽網記者 黃超
安信出高招
培養高端人才助推沈陽制造騰飛
——訪中德新松教育集團首席執行官、沈陽安信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存艷
中德新松教育集團并購德國陶特洛夫職業培訓學院簽約儀式舉行之后,作為中德新松教育集團首席執行官、沈陽安信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存艷的工作節奏更快了:與德國方面深化合作事宜,布局在中國的職業培育基地,細化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一件件事接踵而至。近日,她將赴德國陶特洛夫職業培訓學院,在那里迎接中組部和工信部等單位組織的德國雙元制教育考察調研團。4月7日,在赴德國前,就職業教育人才培訓與沈陽振興等關系,范存艷接受了記者采訪,透露了并購德國百年職業教育學院的緣由。
邁向高端制造,首先解決人才問題
從1996年公司成立到現在,我從事企業咨詢已20年了。在服務沈陽制造企業,特別是那些支柱企業的同時,給我印象最強烈的是,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正在嚴重地制約著沈陽制造業發展。沈陽制造業如果轉型升級成功,順利邁向高端制造,必須解決人才的瓶頸,必須推出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質的制造人才。然而,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是買不來的。如同那些核心技術買不來一樣,只能靠自己培養。人才培養要有完整的職業培養體系,然而,不僅在沈陽,就是在全國也非常稀缺。因人才的缺失,我們過去屢次振興、屢次做強做大我們裝備制造業,但卻事與愿違。
振興實踐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才培育在發展沈陽制造業中的重要和關鍵作用。沈陽制造需要建立世界一流的職業培訓體系,不斷推出人才,不斷提供有質量的人才,才能保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德國有比我們有更先進的理念,德國企業進駐某地區,提出第一個要求就是當地要有雙元制職業教育。在他們看來,這種教育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在沈陽,無論讓《中國制造2025》落地,還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目標,人才都是一個核心環節。所以,讓沈陽制造邁向高端制造,必須要解決職業教育問題。推出高端人才,將助推沈陽制造騰飛。
高端人才有助于延伸沈陽制造價值鏈
目前,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制造業利潤相當薄,甚至有的基本沒有利潤。
原因何在?有人說,我們制造業處于微笑曲線中間,處于價值鏈低端。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與制造業將更高精尖的“活兒”外包給外國有直接關系。如某一企業,制造某一產品的“大路貨”部分,全部由企業自己完成。但關鍵幾個焊點則要請德國大師來完成。德國人僅焊幾小時,就拿走了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另一個企業,產品的高精尖部件全部從國外買進,這樣,產品最大利潤拱讓給人家。而我們自己做核心關鍵部件,需要反復幾次才能合格,浪費了大量資源。
近日,市政府下達了《中國制造2025》沈陽版,提出了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和智能制造,這是沈陽制造向高端制造邁進的行動綱領。讓沈陽制造轉型升級成功,需要有一大批高端人才,而且是我們自己培養的高端人才。如果此時,我們的高精尖產品還靠請外國專家或技能大師來幫助制造,那么我們的高端產業就還會陷入過去低利潤的泥潭里,回歸過去屢次振興,屢次難以成功的怪圈中。通過建立高端產業相應的職業教育體系,不斷推出高端人才,可以幫助沈陽制造業創造利潤空間,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延伸企業價值鏈,加速沈陽制造快速發展。
建立新職業教育標準 打造沈陽制造新品牌
這次安信咨詢與新松公司聯姻,成立中德新松教育集團,并購德國百年職業教育學院,這是針對中國高端人才嚴重不足的現實,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利用新松智能制造強大力量,發揮安信咨詢獨特的優勢,建立的一個新的培育高端人才的平臺,將開中國職業教育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將視野放在制造業產業鏈發展全過程,提出人才培育系統解決方案,真正地破解企業發展人才難題,彌補制造業短板,為中國制造走向強大提供一個新的發展路徑。
通過此平臺,我們還將吸引更多德國的教育資源,面向世界人才培育體系,既培育一棵樹,也培育一片森林。在這個平臺上,我們要形成新的職業教育體系和標準,打造名品牌,像德國制造一樣有影響力。沈陽日報、沈陽網記者 劉國棟
德式職教為何成為
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
德式職業教育常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其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企業參與的高效人才培養,較小的收入差距,樂觀的就業前景,社會對不同職業的尊重,以及學生個人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更簡單的說,德式職業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更具備實用性,而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過程中,包括沈陽在內的許多東北城市,對應用型人才的渴求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沈陽絕大多數的企業已經認識到:留住人才,才能為企業找到一條活路。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原副院長朱和平就曾經提到,我們現在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實際上是兩部分,一部分是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員,還有一部分是高技能的工人。高技能工人就是職業學校培養的,高素質技術人員是大學培養的。目前,我們國家高端制造業人才支撐不足,也就是“教育供給側”出了問題,簡單點說叫做供給和需求對接不上。
德國的職教培訓體系被稱為“沒有死胡同”的體系,相對于學校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并使之確切保證。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目前我們國內已經開始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于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一面是企業需要實用型人才,一面是現有的培訓體系拿不出人才產品,德式職業教育這樣“外來的和尚”一到,水到渠成地受到歡迎。
仔細梳理,我們身邊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已到了必須要作出改變的時候,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沈陽日報、沈陽網記者 劉東庚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提到德國的職業教育,“雙元制”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詞匯與關鍵詞。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相對于學校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并使之確切保證。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德國 沈陽 工匠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