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0日,第三屆中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大會在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龍崗區委書記馮現學、區長呂玉印等出席大會開幕式。
本屆大會由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和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共同主辦,龍崗區人力資源局、教育局,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承協辦。大會以“新常態新機遇新動力(310328,基金吧)”為主題,邀請了30多名全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學者發表演講、進行腦力激蕩,來自全國各地的約600位職業教育主管領導、職業院校校長及主管教學負責人共享思想盛宴。
周鐵農在致辭中表示,當前經濟發展形勢蘊含著對職業教育的重大需求,職業教育需要實現快速、多元、創新發展,需要開創新局面。為此,職業教育發展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必須積極把握經濟發展新機遇,推動“中國制造”走向“精品制造”;必須推進全面改革創新,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制度規范、完善職教體制、堅持市場導向等。
艾學峰表示,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為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著力打造職業教育的深圳標準、深圳質量,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深圳將繼續推動職業教育突破性發展,到2020年形成產教深度融合,中職與高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銜接,具有深圳特色、適應發展需求的國際一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搭建各類人才培養“立交橋”,努力當好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排頭兵。
馮現學表示,一直以來,龍崗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把教育作為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構建了包括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端國際化基礎教育在內的完善的教育體系,形成了“職業院校學歷教育、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非學歷大職訓體系”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良好態勢。龍崗作為深圳“東進戰略”的核心區和主戰場,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需要眾多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推動“東進戰略”落實、打造“一心四區”。“十三五”期間,龍崗將主動適應工業4.0時代的發展趨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等關鍵性部署,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引進、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努力創建國家職業培訓示范區。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5場政產學研簽約。其中,龍崗區人民政府與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簽署了《職業教育培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幕式后,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進行了主題演講,與會人員還到深圳技師學院等地進行了觀摩學習。
職業教育專家龍崗論劍獻策中國職業教育發展
近年來,龍崗區深入推進全民素質提升計劃和“大職訓”體系建設,籌建中德國際職業學校,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新型產業工人,許多創新舉措開創了全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先河,贏得各方點贊。3月20日,近600位來自全國各地職業教育的主管領導、職業院校校長及主管教學負責人、中國職業教育創新聯盟領導、職業教育科研院(所)負責人和專業研究人員匯聚龍崗,掀起了一場關于“加快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產業人才需求與培養模式創新,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等重點問題”為主導的“頭腦風暴”。
1人才需求與培養模式創新
龍崗“大職訓”體系建設的亮點之一就是強調與產業發展對接,培育符合區域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這也是本次大會的首要關注點,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尤其是在工業4.0時代,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專業與產業對接融合?
“產業不斷發展的今天,職業教育發展必須適應需求、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鄂州職業大學高職研究所所長李璐認為,應將重點放在協調好職業院校和企業兩個主體身上,兩者要提前做好人才需求的對接。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田秀萍想法也類似,她認為人才培養必須是精準對接,應該是行業引導、企業主導、信息發布。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鐘名湖則指出企業才是最大的“學校”,讓職業教育盡可能與實際崗位接軌,讓學生在一線獲取最實用的知識。
2學生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
學生既是創新的主體,也是未來創業的主體。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如何搭建并努力打造服務學生創業的基礎平臺?這些問題也是探討的重點之一,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愈發重要。
創業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成為現場多位專家的共識。湖南中崛集團董事長李振江認為,創業一定要創新,而創新不能僅靠職業教育階段,而要提早到初高中。這個觀點得到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監事、臺灣公共職業訓練國際交流暨發展協會創新研發育成服務團隊負責人林均燁等的贊同,他們認為要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不分年齡、時段。
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京西創業公社負責人丁磊結合長期積累的創投經驗,表示應該給予面臨就業的學生系統的培訓、指導,讓他們的想法更接地氣,更有可能自主創業。
3師資培養與教學改革創新
師資質量決定人才輸出質量。在師資培養方面,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已相當成熟,龍崗區近年來在職業教育方面引入該模式,成效顯著。職業教育如何破解師資薄弱、待遇參差不齊、專業教師缺乏等問題?依托產學融合平臺,如何推動師資隊伍全面協調發展?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執行董事王樹生是現場唯一一家來自民營高校的代表,他表示在當前民營高校普遍存在師資欠缺且許多設備設施、課程建設、師資力量明顯落后于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針對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來匹配有特長、魅力的教師是當下比較好的破題點。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徐慶國在現場推廣依托產教融合平臺,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經驗,他認為師資隊伍建設關鍵是要激發教師的動力,要給培訓教師騰出時間、要對接好培訓資源、做好經費保障。
“人的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訓練出來的。”德國海德堡華嚴文化研究院教育事業部總監朱稼認為,在教學改革上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但其是以企業為主體,而學生則是企業的職工,所以應盡可能讓教學與實踐多結合,才能更好地推動“雙元制”在中國落地。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龍崗 職業教育 中國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