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在這里的動車組總裝生產線上見到了高級技師李文龍。他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子弟,從一名普通技校畢業生,成長為高鐵新一代產業工人的代表,年僅28歲就已成為高鐵列車生產線上的金牌工人。(3月19日《經濟日報》)
工匠,一般指技藝高超的手藝人。長于一技的工匠,退可以養家糊口,進可以修為藝術。而這些人身上所具備的嚴謹、專注、敬業精神,被稱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雖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不外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專注極致”等內涵,而要達到這一境界,則需做到“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克服得困難”。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令人欣喜的事,李文龍不但是位工匠,更是具備“工匠精神”特質的人。在很多人看來,鉗工枯燥乏味,又苦又累。但在李文龍眼里,鉗工是萬能工,“車、冼、刨、磨”樣樣是學問。因為打心底喜歡,李文龍總要求自己比別人更努力。
《增廣賢文》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底層人眼里,再多財富也有失去的時候,唯有一門手藝可保證衣食無憂。
然而,令人憂心忡忡的事,工匠精神在今天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落。房子還未交付業主就已出現裂縫,大橋還在建設時突然啪的一聲垮了,汽車遇了緊急情況,急剎卻使不上勁……工匠精神的失落,與整個社會的趨利傾向有關。我們經常能聽見工人的一些口頭禪,比如“差不多就行了”,這也成了很多人的工作態度。
每個人都會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處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務及方式相異。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的人終其一生不過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如魚得水得心應手、有聲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們對自身工作的認知和對待工作的態度及處理方法不同。把工作當成是一種修行,才能做出極致的產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工作和學習中其實是隱形的力量,在當下提速增質的高鐵時代更顯珍貴。李文龍等“大國工匠”們的奮斗歷程,再次提醒全社會:要切實轉變人才觀念,摒棄“君子不器”的落伍思想,重新規劃人生,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尋發展求突破,以“工匠精神”去鍛造和擦亮“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讓人生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高鐵 工匠 精神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