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學校學生的皮影作品。學校供圖
非遺大師手把手教孩子們粘手猴。袁藝攝
學生們做起絹塑工藝品,當起絹塑講解員。學校供圖
非遺大師定期到學校指導學生排練地秧歌。學校供圖
做皮影、粘毛猴、扭地秧歌、跳竹竿舞、鍋子打鼓……這些傳統的“老玩意兒”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學生的課堂中。與此同時,在近 幾年的特長生考試里,“特長”也越來越青睞傳統文化,毛猴制作、面塑、阮、箜篌等都進入特長范疇,除了洋氣的西洋樂,還有厚重中國味兒的傳統工藝。如今, 非遺項目也因其新穎、有趣,容易被兒童接受,逐漸成為許多地區(qū)推廣傳統文化的范本。許多中小學校紛紛邀請非遺大師名家走進校園,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 的魅力。
A八一學校校園皮影做出現代味道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qū)叫“皮猴 戲”、“紙影戲”等。老一輩人還留存著兒時看皮影戲的美好回憶,一塊白色的幕布后面,一場西游記,一場霸王別姬都看得如癡如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的皮 影漸漸從孩子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在北京市八一學校,學生們就有一門傳承文化的課程——皮影課。老師譚微憑借自己的愛好和過去老校工的指導,一直在研究皮 影及其制作,并在高中和初中生中開設了專門的課程。
在譚微的課上,皮影的學習先從欣賞開始。她先是從網上下載了很多皮影戲的片段, 通過學生們的欣賞培養(yǎng)對皮影的興趣。學生們要了解皮影戲的藝術特色、表演形式、歷史文化,以及制作工藝等豐富的內容。除了了解,剩下的便是親自動手制作。 在課堂上制作皮影在材料的選擇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各種皮制品造價較為昂貴,因此,譚微一般只能用白色或黑色卡紙代替,雖然不如皮制品結實,在透明度上也 差了一些,但較為經濟實用。制作完成的皮影還需要進行塑封,基本可以達到與傳統皮影差不多的效果。
記者了解到,這門課從2004年 開設,老師和學生都總結出一些不錯的學習方式。上完賞析課后,就是制作皮影及進行表演的過程。學生們6到8個人分為一組,進行設計分組。同學們要確定一個 劇本,再確定人物形象,還要選出導演、美術設計等人選。小組成員要根據劇本設計人物形象,比如畫《西游記》等。學生們要先畫出草稿,交由美術設計的同學進 行修改,確定好了形象,再用卡紙或者膠片進行制作。
學生們在課堂上制作皮影,也需要格外細致。設計的底稿圖案完成之后,要把它轉移 到卡紙上。學生們還要設定畫面黑白關系,雙線處理輪廓,注意線條的連接性。對于鏤刻,學生們此前都有剪紙課的基礎,學習了陽刻和陰刻,但是,還是容易出現 斷裂的情況。內部圖案刻完之后,再用剪刀把外輪廓剪下來,這樣,皮影的初步造型就完成了。譚微說,學生們還需要對皮影進行上色,涂植物油,晾干。再把各部 分連綴起來,裝上木棍支撐頭和雙手,因此,整個過程并不簡單。有趣的是,很多學生除了創(chuàng)作傳統人物,還制作了海綿寶寶等卡通、漫畫人物的皮影,令傳統文化 有了現代的味道。
B燈市口小學制作動感十足的小毛猴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不少學校都借新學期開學典禮的契機,倡導傳統文化。
上 午9點半,燈市口小學五年級一班的孩子們興奮地領到了制作毛猴的主要材料:蟬蛻和毛茸茸的辛夷,也就是玉蘭花骨朵兒。毛猴非遺傳承人邱貽生耐心地講解著主 要的制作步驟,“毛猴是沒有眼睛的,它的眼睛其實就在大家的心里面,因此做毛猴一定要以神取勝……”然后他再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們制作一只毛猴。
一 班的張譯尹同學小心地把蟬蛻粘在辛夷上,看到毛猴的頭、身軀、四肢在她的手中逐漸成形,她非常高興,“我以前見過毛猴,可是第一次知道毛猴原來是這樣做出 來的,太有意思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動手活動。”其他同學也在邱老師指導下做出了游泳、跑步、跳舞、爬山等姿態(tài)各異的小毛猴。
除了 毛猴的制作,十幾位非遺傳承人還帶來了剪風箏、繪制京劇臉譜、數來寶快板、景泰藍、意拳等各具特色的“絕活”,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在燈小風雨操場,孩子們 正在認真上《意拳》,“雙腳平分與肩同寬,腰背挺直,雙手放松,想象春風吹來……”意拳大師姚承光教孩子們《意拳》中的基本功和樁法。
據燈市口小學校長滕亞杰介紹,“開學第一課”邀請各領域非遺傳承人到校授課,就是要讓學生對非遺項目的歷史、文化、技藝等有初步了解。從這學期開始資源帶將每周請一位非遺文化課程專家進校開講,讓孩子從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到體驗者,逐步成為愛好者,最終成為傳承者。
記者了解到,3月4日,“非遺進校園,一周一傳承”活動已正式開始,第一期活動在禮士校區(qū)活動廳進行,金·馬派風箏代表性傳承人呂鐵智老師給全體一年級小同學講述了風箏的由來。
活動中,孩子們了解到,古時候人們管風箏叫紙鳶。呂老師拿著漂亮的風箏為小同學們耐心介紹了各種各樣的風箏,還簡單介紹了制作風箏的方法。同時,也講述了故宮收藏的三個金·馬派風箏及其背后的故事。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更激發(fā)了對傳統風箏的興趣。
C景山學校表演竹竿舞整齊劃一
作為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城區(qū)之一,東城區(qū)的學校自然對于非遺文化非常重視,比如景山學校,就開設了竹竿舞、葫蘆絲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藝術修養(yǎng)。
據介紹,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yōu)美的動作。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
在景山學校北校區(qū),學校為七八年級學生開設了校本課程竹竿舞。老師介紹,“同學們通過在分分合合的竹竿間靈活跳躍、歡快舞蹈,既能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美感,還能發(fā)展彈跳能力、靈敏性和協調性,提高節(jié)奏的韻律感,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進取精神。”
與此同時,北校區(qū)七年級還開設了校本課程葫蘆絲吹奏,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葫蘆絲的演奏技巧,能夠單獨表演。感受葫蘆絲古樸、柔美、典雅的音色,提高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興趣特長。
據 悉,校本課程竹竿舞和葫蘆絲都是學校民族課程的一部分,同學們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綜合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在北京國際中學生“民生銀行杯” 男子排球邀請賽開幕式,在景山學校建校55周年的慶祝大會等重大活動中,學生們的竹竿舞、葫蘆絲表演都受到來賓的廣泛贊譽。
D十二中洋橋學校學生化身絹塑講解員
絹 塑、絹花、絨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聽說過嗎?十二中洋橋學校的學生們不僅聽過,而且這些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去年學校還與非遺大師滑樹林先生在校園 內創(chuàng)辦了一家非遺博物館,這也是北京市第一座校園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展出北京絹人、北京絹花、北京絨鳥三項絹塑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景泰藍、宮燈制作、 面人等其他非遺項目。
據悉,絹人也稱絹塑,以北京制作為優(yōu),京味濃郁,故稱為“北京絹人”。北京絹人是傳統手工藝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工藝特點是作品全部為手工制作,原材料選用上等蠶絲織物,工藝為軟變型、即絹塑工藝。
十二中洋橋學校藝術專項組組長李玲玲介紹,多年前北京絹人廠在學校建廠,依靠這個得天獨厚的機會,學校開辦了絹塑工藝實踐小組。為了弘揚絹塑這種傳統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9月學校特開設了此門課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
“主 要讓學生了解絹塑藝術的歷史、題材、工藝等,嘗試運用絹塑工藝中獨特的技法,如‘賽繡’、‘掐絲’等制作平面小物件。到制作半立體浮雕工藝品,再到整體絹 人的制作。在此過程中,我們會繼承創(chuàng)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卡通題材造型,推陳出新的制作出美觀實用的現代絹塑工藝品。”李玲玲說。
去 年,北京市第一家校園非遺博物館——絹塑博物館就落戶在十二中洋橋學校,著名非遺大師滑樹林為同學們介紹北京絹人藝術,讓同學們了解絹塑的歷史、題材、工 藝等基本內容。學校還培養(yǎng)了一批批“小小絹塑講解員”,這些身著漢服的可愛學生為來賓們講解絹人的起源、傳承、題材、制作工藝等內容,每一次都受到來賓們 的良好贊譽。
記者了解到,目前絹花課程主要在小學生中開展,因為絹人工藝比較復雜,并且有較高的制作難度,則在初中階段開設。因為是一門從未接觸過的課程,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比較大,老師第一節(jié)課即帶他們去絹塑博物館參觀各種絹花和絹人的樣子,直觀性很強。
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學校還進行了相關創(chuàng)新,設計了一些適合中小學生的小物品。比如為了結合工藝品的美觀與實用,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又制作了立體絹塑造型孫悟空筆,當同學們將小小的三角形絹紗紅領巾系在孫悟空“脖子”上的時候,一款美觀實用的絹塑筆就誕生了。
E朝陽實驗小學南校學生扭起小紅門地秧歌
“秧 歌”你也許聽說過,但“地秧歌”你清楚嗎?其實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秧歌中,有兩種頗具代表性,一種是綁著高木腿的踩蹺表演,俗稱“踩高蹺”,另一種是在 平地扭演,俗稱“地秧歌”,如今人們所稱的“秧歌”便多指“地秧歌”。而在北京,說起地秧歌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小紅門地秧歌。
這是北京地區(qū)保護最完整的傳統秧歌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70余年的歷史。秧歌的情節(jié)內容由《水滸傳》中“三打祝家莊”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而來,表現了宋江、武松、魯智深、孫二娘等英雄人物。
2011 年,小紅門地秧歌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9月15日,在小紅門鄉(xiāng)政府、朝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朝陽區(qū)實驗小學南校(原小紅門中心小 學,后并入朝陽實驗教學集團)三方的共同努力推動下,啟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小紅門地秧歌正式被引入朝陽區(qū)實驗小學南校,開啟了小紅門地秧歌走出本村 的傳承發(fā)展之路。
德育老師夏瑩瑩介紹,剛開始,學校主要是以社團形式開始,從報名的孩子中挑選了16名學生,他們大多來自三四年 級,每名學生承擔一個角色,如同交響樂的樂器一般分配,各司其職,每個聲部都有區(qū)別但又能合在一起。學校還為孩子們請來了“師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趙 鳳嶺和他的老伙計們,每天下午四點半無論刮風、下雨、下雪都堅持到學校進行傳習活動。
據悉,地秧歌作為傳統技藝,許多動作很難。雖然學生們的技能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但老師都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教,讓大家感受到民間藝術口傳身授的傳承魅力,也看到了非遺大師不畏辛苦、執(zhí)著傳承的精神。用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地秧歌不能在我手里沒了。”
隨 著不斷嘗試與探索,學校漸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地秧歌發(fā)展之道。通過非遺大師的指導與幫助,學校自編了一套以秧歌為基礎的藝術體操,并由原來的小社團逐步渲 染,在全體師生中擴散開來,地秧歌操社團也由一擴三。在朝陽區(qū)第三屆小學生創(chuàng)新性學習成果中,地秧歌操還收獲了金獎的佳績。如今,朝陽區(qū)實驗小學南校進一 步推進發(fā)展,將地秧歌操與課程相結合,并編制了相關課程,即將納入校本教材。
F大峪中學西校區(qū)百年鍋子打鼓校園傳承
在門頭溝區(qū),千軍臺村和莊戶村孕育了歷代傳承四百余年“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的京西奇葩“古幡會”。千軍臺、莊戶幡會是山村古廟會的產物,以請神、送神、祭神為主要內容,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都要舉行廟會活動,千軍臺和毗鄰的莊戶村聯村舉辦幡會。
如 今,千軍臺幡會已成為門頭溝四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大峪中學西校區(qū)作為傳承學校已經連續(xù)3年傳承了鍋子打鼓項目,還開設了《幡樂飄飄》校本課程。 每個星期古幡鍋子打鼓會傳承藝人都走進學校對學生進行八鍋子蛐蛐和三鍋子的訓練,學生們對這項技藝已經完全掌握。
記者了解到,這群 初中生的平均年齡只有13歲,他們是“古幡樂社團”的成員。學校聘請“古幡樂”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藝人們作為樂團指導教師,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訓練。大峪 中學初中部古幡社團由22名成員組成,全部是初一的學生。從2014年開始,古幡社團便前往千軍臺和莊戶村兩地參加幡會表演,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們 每天表演時間長達四個多小時,幾十斤的鼓背在身上要走7公里山路,但是,觀眾們的一致好評令他們覺得這項技藝值得學習和傳承。
■新聞背景
特長生向傳統文化傾斜
在2015年,北京市教委發(fā)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2015年義務教育入學工作的意見》。特長生的招收要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傾斜。在各個區(qū)出臺的特長生政策中,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都納入了特長生招生,令家長和學生耳目一新。
例 如,通州區(qū)潞河中學在器樂方面招收10名特長生,其中包括琵琶、二胡、竹笛、嗩吶、笙等傳統民樂。此外,潞河中學還在去年招收了兩名書法特長生。海淀區(qū)的 中關村中學也招收二胡、竹笛、阮、箜篌等方面的民樂特長生。在海淀區(qū)公布的2015年小升初特長生招生計劃中,還增加了剪紙、面人、傳統花鳥畫等中華優(yōu)秀 傳統文化項目。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玩意兒 北京 傳統文化 甘肅 蘭州 技校 技工 中專 大專 職業(yè)學校 職業(yè)技術 高級技工 甘肅中專 甘肅大專 定向招生 高薪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