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談春運,年年各不同。每年春運都會上演一次人口大遷徙景觀。從每年農歷臘月十五到春節后的元宵節,歷時一個月的春運,幾乎相當于全國人口整體遷移2次,終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春運畫卷。如何破解短時間內人口集聚到消化,就成了鐵路部門的每年必經歷的大考。從曾經的徹夜排隊購票,到拼了命爬窗擠門的綠皮車,到今日方知,這一切春運亂象也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當下,是信息高速的時代,也是手機時代。“互聯網+春運已成為今年春運的主角,旅客只需按鍵12306,便可足不出戶的查詢余票信息動態,一部春運日歷的出臺,提前60天的預售期,讓旅客有充足的時間可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無障礙售票窗口、重點旅客服務室、設超員凳等各種便民利民舉措,讓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旅途的溫馨和諧。
再說春運結癥,關鍵在運能不足。要解決運能問題,那就必須投入建線,引進新技術、開拓新高鐵。而在2015年底,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鐵路部門從硬件投入上下足了血本,終于讓自身運能提升上取得了巨大成效,鐵路部門只靠自身運能消化,就占比47.5%。其運能占比公路、水路、航空的三分之一。不得不說,鐵路的投入建設,終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鐵路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盡管尚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鐵路總公司的“三個出行”目標,始終與旅客相伴,“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始終不變,今年的春運,與以往相比,無論是從硬件投入上來看,還是軟件人性化服務方面來說,已經逐步成熟,平心而論,應該為今年鐵路春運點個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