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廣西憑祥市的一名農村人大代表,我非常高興而且愿意在此向大家講述國家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我的家鄉帶來的可喜變化。憑祥市位于祖國的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97公里。全市面積65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1.2萬人,壯族人口占82.7%。長期以來,我們邊境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實現小孩“上好學”一直是我們的夢想。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壯族農民,家住在中越邊境線上,長期擔任村級基層組織的負責人,又是縣級的人大代表,邊境教育發展是我重點的視察和督查內容。在實現“兩基”以后,邊境的孩子們都能上學了,但教育工作依然是全市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熱點。在每年市人大會議上,代表們對教育工作更加關注,提出一些議案和建議,認為城鄉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狀況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薄弱學校多,優質學校少,群眾還不算滿意。
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項重大戰略工程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列為惠民工程,并給予優先保障。各級人大充分發揮監督職責,每年對教育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同時加大檢查力度,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我們憑祥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投入,重點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快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工作,憑祥的義務教育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兩年,我們先后通過了自治區和國家的督導評估。在督導評估過程中,有的專家問我對均衡發展工作怎么看。除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我還征求了我們周邊很多村民的意見,大家對這項工作十分滿意,都說國家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讓我們邊民受益了,孩子們也受益了。具體有四個滿意:
第一個滿意是,學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學校校園非常漂亮,過去只有教室、只有課桌椅,現在不僅有寬敞整潔的教室,還有實驗室和設備,有電腦、電子白板等。現在我家鄉農村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學校,能就近把孩子留在身邊讀書,村民很放心。如位于中越邊境線一公里內的卡鳳小學,政府將學校整體搬遷重建,新學校設備先進齊全,校園干凈美麗,連同孩子們歡樂的笑臉,構成了邊境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有的孩子在節假日帶父母去看學校,說:“我們的學校像花園一樣漂亮!”
第二個滿意是,老師的教學水平更高了,孩子學得更好了。在人大會上,我們知道政府每年都補充新教師,實施了教師交流制度,很多好教師也到邊遠的農村學校任教,有的老師還經常邀請人大代表到學生家里家訪,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孩子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教育質量也提高了。以前的老師水平不高,普通話也講不好,到外地很難與人交流,所以很多老百姓不愿送孩子到本地學校就讀,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送到外地就讀。現在不一樣了,學校老師不只教語文、數學,什么科目都能教,都教得很好。
第三個滿意是,實施均衡發展讓邊關的孩子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經過幾年的努力,邊境一線的孩子們已經享受到了十二年的免費教育,寄宿制學生全部實現營養餐“零負擔”、上學放學交通有補貼,飲用水、熱水有保障,政府還給學校聘請了安全協管員、生活管理員等,孩子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在憑祥,寄宿制學生在校一日三餐全由政府買單,學校實行自助餐,飯隨便吃、菜隨便吃,營養更充足。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使我們老百姓十分滿意,連邊境線對面的越南老百姓也“偷偷”把孩子送來我們這里讀書。
第四個滿意是,對孩子們身上的變化十分滿意。作為人大代表,我經常去學校考察,發現學校通過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校園文化建設,開展邊關紅色文化教育,使孩子們更加熱愛學習、熱愛學校。過去在開學前后,我們要動員干部和老師深入學生家庭開展控輟保學工作,動員學生回學校,現在都不用做這些工作了,孩子們都喜歡學校,熱愛學習,輟學率降低了。同時,我也看到,過去農村孩子們與人交流時都把頭壓低,不敢看對方,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現在孩子們能夠自信地與人交流,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很自信、很陽光,充滿朝氣。在學校開展的養成教育中,孩子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講衛生、講禮貌已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他們還把這種風氣帶到了家家戶戶,促進了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更增強了邊境地區群眾安全穩定的意識。
總之,邊境一線的群眾對教育均衡發展越來越滿意。以前我覺得邊境是“被人遺忘的角落”,如今邊遠的憑祥反而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國家沿邊開放開發的前沿陣地。同樣,隨著均衡發展的實施,教育也不再“邊”了,均衡發展促進了孩子們的全面發展,使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陽光。我認為,均衡教育是就是人民滿意的教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