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的現實問題,提出并精辟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用來表征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動共生的一種狀態,蘊含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生態良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十八屆五中全會同時指出,在五位一體的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應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我認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其他四項建設的進程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綠色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綠色教育的支持。
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教育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原始時代,人類十分弱小,往往要依賴自然而生存,甚至恐懼自然。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各項科學技術進步飛速,人類生活隨之發生很大改變。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例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銳減、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臭氧層損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
面臨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早在上世紀60年代起就進行了嚴肅的思考。
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揭露了化學農藥造成的污染危害了人和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指出了改變發展道路的必要性;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更尖銳地提出地球的承載力將達到極限,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法是限制增長;聯合國因此召開了《世界人類與環境大會》,又組成了“世界環境與資源委員會”,1987年,“世界環境與資源委員會”發表了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首次提出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的正確道路是改變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部著作促進聯合國在1992年召開了“環境與發展高峰會議”,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了大會宣言,并制定了《21世紀議程》,要求各國政府都切實實施。
聯合國大會為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定義是“既符合當代人類需求,又不致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與傳統的發展戰略相比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轉向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綜合發展;從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轉向注重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發展;從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知識推動型的發展;從對自然掠奪的發展轉向與自然和諧的發展。
我國自1993年以來就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定為國家基本戰略。“十二五”規劃綱要更明確提出,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發展循環經濟,要建設生態文明。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關系到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基本國策,也是需要全民、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業。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還指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綠色發展的地位日趨重要,它關系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所有領域,也自然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中國公民,每個人也將因綠色發展而受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引導每個人的認知,杜絕自覺不自覺造成對資源的浪費、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對生態的破壞,進而力爭讓每個人為綠色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個命題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我認為,對推進綠色發展來說,綠色教育是必須進行的。
綠色教育該如何進行
綠色教育的名稱很形象,很富有感情色彩,但并不只是喊喊空洞的口號。綠色教育就是生態文明教育,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教育,它包括的內容很多,我認為至少應該包括:
人類社會經濟文明發展的歷程和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由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誕生和意義;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綠色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
中國文化傳統中“天人合一論”的精華內容,西方關于“工業生態學”、“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實踐。
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在工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領域、城鎮化建設領域、消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以及政治、法規、政策領域等方面得到實施,所應遵循的原則、所應采取的實施途徑和國內外的成功事例。
符合生態文明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倫理道德觀,包括人應該愛護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生態規律;人應該關心自己以及他人,甚至延伸至全球人類;人應該著眼當前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思慮未來、造福子孫后代。
學校是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綠色教育要從學前教育抓起,小學、中學、大學要隨著受教育者年齡和知識的增長而與時俱進地進行綠色教育。大學有專業、學科之分,教育內容更要結合不同專業、學科的培養目標,要有綠色科學、技術、工程的先進內容,例如:很多大學的化學和化工專業都開設了綠色化學、綠色化工的課程,能源工程專業則把綠色能源和綠色煤炭工程作為教學的新方向,建筑工程有綠色建筑、建筑節能等專門內容,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的專業更是不斷按照實際問題更新補充其教學內容,甚至美術學院還有可持續設計的課程和研究方向。學校綠色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熱愛自然、關心環境、節約資源的,同時身體力行、德智體兼備的一代新人,他們將是綠色發展的主力軍,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的創造人。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將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但學校并不是進行綠色教育的唯一陣地,還必須關注繼續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陣地。
繼續教育是以已經在專門的工作崗位服務于社會的各類人作為教育對象而進行的教育,例如各部門、各級領導干部培訓班,常常設置不同課程使干部的領導水平得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往往是常設的課程,這是綠色教育的一個范例。繼續教育的進行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召開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研討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干部們可以通過互相交流、切磋獲得好的經驗,得到深切的體會。繼續教育的綠色化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社會教育陣地很大,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社會公共媒體,受眾多,影響大。我們在公共媒體上需要有專門討論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聞、文章和節目,也需要有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方面的實際范例,通過媒體形象地、生動地告訴大家,綠色發展是什么?我們該做些什么來促進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夢如何才能變為現實?在目前大眾喜歡的電視劇、電影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不同年齡和工作崗位的角色都住著又寬敞又豪華的房子,這與事實不符,而且,會不會造成誤導,使人們羨慕、追求得到同樣的待遇呢?生活中有很多在工業、農業生態化、綠色化方面做得很好的范例,但電視、報紙上這方面的報道為什么不大見得到呢?
如上所述,綠色教育中,每個人都是接受教育者,同時,每個人也都可以成為教育者。例如,有的孩子比他(她)的父母還關注節水、節電,常常要提醒父母洗手擦肥皂時要關掉水龍頭,要做到人走燈滅,他們不是正在扮演綠色教育老師的角色嗎?清華大學學生們每年暑假都自動組織成社會考察隊到農村去、到工廠去、到邊遠的地方去,從普通的老百姓那里吸取正能量,調查社會、環境、生態問題,他們從社會和公眾那里學到的東西,往往是大學教授不能教給他們的。
正是因為綠色發展正成為中國和世界的必由之路,加強綠色教育才顯得尤為重要,形成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人類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誰是綠色教育的對象
對于在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工作的領導或工作人員,接受綠色教育關系到他們能否把握住綠色發展的方向,能否帶領有關部門及地方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很多部門、很多地方的很多干部,都以GDP論英雄,把工作目標值放在經濟增長上,“只要金山銀山,不顧綠水青山”。近年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以及很多重要會議再三強調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已經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各地都出現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進行綠色發展的新態勢,這更使我們堅信,對于在國家和地方承擔領導責任的各類干部,綠色教育必須繼續加強。
對于從事生產領域工作的領導干部、企業家和一切有關人員,綠色教育也不可須臾缺失,因為工業、農業和城市,都是人類活動強度最高的地方,都在消耗資源、能源,都會產生、排放污染,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生態環境。曾經有一些企業家說:搞環保“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因此他們偷偷排放污染,為一己私利而違法,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對這樣的人當然要依法懲治。不過如果我們事前加強綠色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或許可以更早地阻止他們違法。
舉例來說,我國京津冀地區大氣霧霾嚴重,主要污染源之一是燃煤的設施粗放落后和燃煤的數量多,能不能研發并采用清潔的燃煤技術和設備,能不能大力節約能耗進而減少煤炭的使用量,都將對減少霧霾天氣產生重要的影響。主管各類工業、城鎮有關部門的領導,直接管理煤爐、負責能源、熱源生產和使用的工程師、工人、研究人員以及應用煤炭能源的所有人,都應該關心這件大事,為解決這件大事出力,這也需要加強綠色教育。又比如作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基礎的農業,我國農業使用的化肥、農藥,是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各類水體的富營養污染。而另一方面,農村產生的大量人畜糞便和秸稈等廢棄物,如果不經處理,那就是嚴重的有機污染,會污染水體和大氣;如果能夠合理地處理和利用,它們就是能源、肥源。因此,在生產領域工作的所有人,包括領導、企業主、農場主、工程技術人員和供熱、農民,也有接受綠色教育的必要。
此外,還有更大、也是最大的一個社會群體需要接受綠色教育,那就是消費者??梢哉f,不論男女老少,不論工作性質和地位高低,人人都是消費者,都要進行衣食住行各種生活消費活動,因此大家都與資源消耗、污染排放以及生態破壞有直接的關系,也與綠色發展有關。綠色發展其實應該包括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消費還會促進發展,同時影響發展、決定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大吃大喝、揮霍浪費、奢侈闊綽、任意拋棄等等陋習,都是必須反對的,除了少數人的極端鋪張浪費我們應該堅決反對以外,一般人在生活中的浪費,哪怕看起來每個人只是一點點,但積少成多,日積月累,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作用也是絕對不能輕視的。
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全民的綠色教育,同時也要針對不同消費群體不同的消費特征進行有特色的綠色教育,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都是優點,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由于人口眾多,我國的人均土地擁有量和人均資源擁有量都比世界人均擁有量小得多,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加注意節約資源。這需要我們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諸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居住用地;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抑制不合理消費;推行政府綠色采購等等。力爭把資源浪費、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消滅在生活于祖國四面八方的每一個人的每一天中。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綠色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