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最引人注目的新聞莫過于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到會講話,各國政要和互聯網界的主要人物齊聚江南小鎮。互聯網怎么用好、用足、用對方向、用得趨利避害,再次引發更多關注和討論。
習近平總書記說: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互聯網影響日益深入、國家重大項目頻出的大背景下,教育怎么辦?網絡強教、教育大數據戰略、教育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該如何通盤考慮,已經成為教育界必須回應的時代新命題。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教育創新,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推進傳統和現代融合,推進人文和科技融合,已經成為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的新命題。
談教育的“互聯網+”,必須更關注傳統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今天,再討論互聯網是否會改變教育的本質、互聯網是否能完全取代傳統教育,對教育實踐的意義已經不大了。互聯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更適合用相對論來解釋。相對不同角度而言,互聯網與傳統教育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毫無疑問,互聯網如果僅僅被看成是一種技術,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育。但如果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傳統教育會如何?我們在強調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教育情感、教育價值觀的時候,難道能忽略互聯網在帶來人際關系淡漠的同時,也在推進人與人之間的互聯和共享嗎?
談教育的“互聯網+”,必須更關注我們的教育對象。全世界有32億互聯網用戶,其中15億人出生在1980年以后,僅中國就有近7億人使用互聯網。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更偏愛看報紙、看紙書、看黑板、用粉筆、查字典,但我們的下一代呢,毫無疑問,他們比我們更習慣于用電腦、用網絡。事實上,百度一下獲得的信息確實比查字典要更多更詳盡。教育對象變了,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能不隨之改變?如果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更習慣于傳統方式,而忽略甚至輕視互聯網技術、互聯網設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說輕了,是抱殘守缺誤人子弟,說重了,是對未來——對學生和國家的未來不負責任。
談教育的“互聯網+”,我們必須更關注傳統和現代的融合。互聯網與傳統教育方式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替代關系,也不是簡單的疊加關系,更不是對立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使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我們可以看到諸多這樣的實例:互聯網在一些地區和學校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視域、時域、影響范圍,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提高了教育質量和效益。這樣的實踐證明:與互聯網融合,正在催生傳統教育更多的變化,甚至深刻的變化。
談教育的“互聯網+”,我們必須更關注那些薄弱學校,那些與現代技術相距甚遠的學校。上一周,中國政府網發布的國務院一周政策中,唯一一條與教育直接有關的部委政策是:2018年底前將全面完成薄弱學校改造工作。這意味著,所有義務教育學校有望達到基本辦學條件的底線要求。對提高教育質量、適應未來社會挑戰而言,達到辦學底線,還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前幾步,教育的“互聯網+”布局,絕不能忽略、甚至忘記這些薄弱學校,反而要更多考慮如何發揮互聯網的傳播、連接、分享特性,幫助這樣的學校獲得更高水平的辦學成績。
做好教育的“互聯網+”,國家應當對教育界基于互聯網的教育創新給點政策和傾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多支持學校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教學創新;校長,應當多支持教師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教學創新;媒體,應當對教育界基于互聯網的教育創新多一點關注、鼓勵和支持。多方努力,才能形成合力。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互聯網 劉華蓉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